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文學觀察
我一向認為,一個真正成熟、卓爾不群的詩人的個性標識,是他擁有著熾熱的情懷、超拔的感受和出其不意、獨出機杼的表意能力,具備了與眾不同的獨特的詩學圖式、詩意情境和語言策略,甚而在作品中沉淀為一種不同流俗、馥郁多彩......
[更多]
文學批評是文學寫作的一種,這是文學批評和批評者的共識之一。關于寫作和批評,常以為道不同不相為謀,素來區別對待。偏激一點的觀點,認為沒有創作,何來批評?這些年來,得益于文學批評實踐的多元化,有一種情況被充分注意......
時光荏苒,轉瞬即逝,又到了檢視近期上海文學寫作的時候。盡管外面的世界喧鬧異常,而文學依然在繼續,在不溫不火中前行。而在沉靜的堅守中如何喧響與張揚,喧鬧過后,是寂靜無聲,還是蓄勢待發,是我們在未來需要不懈地思考......
劉緒源在兒童文學理論批評界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他從審美價值出發,構建了兒童文學母題理論,并在多年的文學批評實踐中、從作家的創作中發現“新質”、完善理論;他的學術研究范圍涵蓋了中國現代文學、美學、哲學等范疇;他的......
一 讀畢《疼痛》,最好回味一下這部集子的首尾兩首詩。首尾的放置,可以顯示結構的安排。結構主義有一個重要觀點:一切美的現象背后,結構在起著作用。這部集子的詩篇,是作者新近幾年的作品,惟有最后一首《痛苦是基石》,是......
很少有一種題材會像生態小說那樣引來眾多誤讀,同時面臨更多的挑戰。顧名思義,生態小說不可避免會觸及生態環境問題,合乎“文以載道”的傳統,卻很難擺脫主題先行的窠臼,更難在藝術上達到某種高度。另一方面,冠以“生態”......
時光在緩慢地流逝,轉眼之間,又到了檢視上海文學寫作的時候。盡管外面的世界喧鬧異常,而文學依然在繼續,在不溫不火中前行。說它是品性的堅守也好,說它是緘默的思考也罷,我們仍然確信,文學是一個年代思想的坐標,文化的......
無論是文學還是藝術領域,正涌現著一股寫實主義的激情,對于現實的寫實主義式表征在全世界復興。龐雜多元的當下社會現實,變幻成大量素材,考驗著創作者的敏銳與轉換能力。面對文藝創作和社會現實這對日益棘手但又潛力無窮的......
新世紀以來,放眼遠眺,有這樣一些正處創作盛年的詩人的名字正不斷閃耀在海上詩界的星空,譬如陳倉、陳忠村、汗漫、胡桑、聶廣友、徐俊國、古銅、張萌、漫塵、語傘、南魯等等,他們的詩行文字正匯聚成一束游蕩棲居于城市文明......
如何處理批評的經典意識與同時代立場之間的關系?我們經常會認為,文學批評是經典化的一道濾網,最終是為文學史寫作服務的。對此我有懷疑?!毒兹A集》是批評史上千古不磨的珠玉,針對《斷章》中著名的句子“明月裝飾了你的窗......
得知98歲的理論家錢谷融先生來京參加第九次作代會,29日一早,我們按約定好的時間到錢先生住處采訪,沒想到老人已經收拾停當,在學生楊揚的陪同下專門等候。師生二人都是本次作代會的代表,28日乘高鐵一同來京。 錢先生興致很高......
電影借力文學IP,來路已久 即便在一連串不斷飄紅的票房數字面前,我們可以說中國已成為世界電影大國,但要成為電影強國無疑還有很多路要走、很多事情要做。其中創作應該是最基礎、最首要的工作。人們常說劇本是一劇之本,其實......
《華亭詩選》(徐俊國主編,沈陽出版社2015年7月)甫一問世,即引起詩歌圈的矚目。它表征著上海詩壇主要是7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茬年輕詩人的寫作路徑與水準。放眼遠眺,有這樣一些正處創作盛年的詩人的名字正不斷閃耀在詩界的星空,......
即便是在文學最受冷落的年代,我也沒有對文學的前景產生過悲觀的念頭。只要人性還在,只要人類的文明還在延續,只要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還在,文學的魅力便不會消失。文學決不可能被逐出我們的生活。文學刊物曾經一度舉步維艱......
兒童文學紅火,但缺大格局作品 衡量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得取它橫向和縱向交叉的坐標。近百年來的中國兒童文學的很多作品我先前讀過、聽過、悟過,敬佩過也質疑過,有的甚至遺忘過,但是當我把它們放在一個理性閱讀的認識鏈上......
“民間詩歌”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其傳統本質,而無疑將取決于它對現實語境 是否具有足夠的開放與容納度,是否具有足以回應時代現實的文學傳達能力。 近年來,大家都在談論民間詩歌的現狀、延伸以及它的發展趨勢,我覺得,在此提......
上海確有“老克勒”血脈,但“老工人”血脈要強壯得多 朝花周刊:曾經,工業題材屬于上海文學創作的一個重大領地。但當下文學作品中的“工人”越來越少,在城市文學中對工廠空間的描述所占比重也越來越少,而老上海主題熱卻鋪......
常聽一些年輕朋友說,這是一個大家都忙著“刷存在感”的時代。也不知他們說的“存在感”到底涵納了哪些人生況味,其中是否包括尼采所言“給生成打上存在的烙印”之義。但無論如何,熱衷往往意味著缺失,如果這真是一個大家都......
采訪約在一間咖啡館,一見面,作家薛舒就用她那標志性“會笑的眼睛”與記者打招呼。但很少為外人所知的是,她那朗朗笑意的背后,隱藏著每周兩次探望住院老父的揪心。4年前,她七旬的父親得了阿爾茨海默癥,他腦海里的橡皮擦清......
近現代史上的城市文學首推上海。曾經從五湖四海先后匯集到大上海后來又風流云散的文人們,以及最后定居于此的作家,他們都為上海文學的繁榮發展作出過貢獻。有的以上海作為他們敘事或抒情的出發點或歸宿地,有的照舊寫他們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