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圈”與“好奇心”
李偉長坦言專業讀者或評論家提到這本書,普遍的反應就是“看不懂”,讀者本能地暴露出一種旁觀或者是遠觀的姿態,也容易由此引發好奇和對知識獲取方式的思考。
他說,“這本書像一個認真的游戲,作者沉浸在自己制定的游戲規則里,并且不斷試圖勸說讀者理解他的規則,進入他的游戲。”
方巖認為“看不懂”一方面是因為枯燥和無力感,另一方面,這些溢出讀者知識面而導致“看不懂”的地方,正是激發求知和探索欲的導火線。“可能是作者和讀者在知識量以及作者在處理知識的方式和讀者接受知識的方式上出現了錯位。”正如黃德海所注意到的一些特殊而難懂之處——非線性體例、仿經書的排版設計和仿《圣經》的人物名字標記等。
張定浩認為閱讀這本書的最大問題是如何面對陌生的知識。作為讀者,“看不懂”會激發兩種反應,一個向上,一個向下,這其實是打破了閱讀舒適區,不愿意自我突破,某種程度是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因此,不能盲目鄙夷,更不能盲目崇拜。
“我們不能因為喬伊斯寫了本看不懂的書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