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與世界相遇”
臧棣的三本詩集收錄了2000年至2018年間創(chuàng)作的系列詩歌,在這些作品中,詩人回歸個體獨特的生命體驗,重新詮釋了理解詩歌的方式。胡桑談到:“這三本詩集的意義在于重新探討了詩人如何與世界相遇、如何感知這個世界,最重要的是如何書寫這個世界。”
感受力是我們理解詩歌的方法,那么什么是好的詩歌感受力?臧棣認為:“一種好的詩歌感受力,一方面要不斷地向深層推進,一方面要不斷地回溯詩歌的起源。”
中國古人認為“詩以言志”,詩歌的最基本目的是用語言去表達個體生命的感受。臧棣談到,中國古代詩歌的感受力偏向于一種心性的感悟,而當代詩歌更偏向于對于世界的洞察。當代詩把古典詩中對自然山水的審美和感悟,轉向了對世界的“深度觀察”;把東方美學中偏向安靜的感受方式,轉向了與外界對抗的姿態(tài)。
在新作的創(chuàng)作中,臧棣更多是從肯定和順應的角度去理解世界,“我覺得采取一種謙卑、敬畏的角度去發(fā)現世界的多樣性,可能會有更豐富的體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