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核心潛藏著藝術品質”
《納博科夫傳》的作者博伊德曾說:“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納博科夫是除了莎士比亞之外最激動人心的一個作家”。在文學史中,為什么納博科夫一直能夠吸引研究者?
馬凌談到,“普通人只死一次,蓋棺定論,從此長眠。名人要死兩次,一次是肉身死亡,一次是傳記出爐。大名人呢,死許多次,一本本傳記陸續問世,一寸寸隱私翻出來檢驗,死了許多次都還死不了的,索性永垂不朽。”她認為,納博科夫的作品是開放的作品,“允許多重解讀,允許教授翻檢,也允許普通讀者進去游玩,這類作品本身非常吸引人,可以傳世。”
《納博科夫傳》不僅詳盡地記敘了納博科夫的生平,同時也對納博科夫的作品進行了解讀,“這不是每個史學研究者都能做到的,一定要兼具文學和史學的雙重目光。”博伊德用大量翔實可考的資料還原了納博科夫,而且在寫法上努力靠近納博科夫的風格,“向納博科夫致敬”,使傳記具備了文學性。
對于傳記,傳主本人往往有所畏懼。納博科夫生前對自己未來的傳記非常謹慎與憂慮,他甚至寫了《說吧記憶》作為自傳。劉佳林介紹,博伊德獲得了納博科夫夫人薇拉的全部資料授權,晚年時薇拉一直把《納博科夫傳》放在枕邊……【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