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遠方:比草更具生命力的草原文化
當我們談起草原,總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上片段性地接受著沒有邏輯的信息:成群的牛羊、潔白的哈達和神秘又野性的氣息。而生活在呼倫貝爾的艾平則從游牧文化切入,給我們介紹了一個更加清晰、真實、厚重且古老的草原。
仍保存著原始游牧生活方式的呼倫貝爾在特殊的地理環境下展現出了崇拜自然、順從自然的特點。狩獵時要放走幼崽和孕獸、馬羊牛排隊吃草以保證可持續發展、風雪肆虐時就在蒙古包里待著,相較于我們后知后覺的環保意識,游牧民族對自然的尊重順從是天生在骨子里的。
這種尊重延申到愛上也是廣博的,張莉提到:“當你進入草原,你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愛是超越的,包括一個人對小馬駒和牛羊的愛,其實也是超越,不僅僅是超越血緣,而且是超越種類。”結合自己進入呼倫貝爾的親身經歷,張莉直言自己的地域感、人生觀和世界觀都在草原的影響下受到了沖擊,發生了改變。無論是彪悍且不具侵略性的美還是人與土地的關系,都會讓人頓感之前對草原印象之淺薄。
萬物有靈,用來形容草原是一點沒錯的。目之所及的每一處都有著生命的張力,正如艾平所說:“所有東西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下跑的、山川大河都可以對話,都是活的。”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