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文學觀察
本劇的編劇王安憶,因擅寫上海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被文學評論家王德威定調為“張愛玲后又一人”。雖然,她們因為同屬于上海的書寫者而被聯系在一起,但看得出來,王安憶和張愛玲的氣質是截然不同的,生長的背景和時代決定了......
[更多]
1986年9月26日發表于《中國青年報》的文章《誰是先鋒作家》讓吳亮名聲大噪,他開啟了“先鋒文學”的概念。時隔僅30年,吳亮重新提起此事卻認為,“先鋒文學”只屬于那個年代,討論它的精神和作用比它本身更有意義。 1986年,31歲的......
金宇澄的長篇小說《繁花》不久前獲得茅盾文學獎,而早在2012年11月,《收獲》雜志就在刊發這部作品的同時,配發評論家程德培、西飏分別撰寫的長篇評論。一部作品同時配發兩篇評論,這在《收獲》歷史上是第一次?!斗被ā帆@獎后......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文藝事業的高度重視,體現了對我們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殷切關懷和信任。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在親切樸實的話語里,蘊含了對當前文藝事業現狀極......
最近主編《新海派詩選》時,我收入了新世紀以后融入到上海城市生活的十位新上海詩人的詩作。我以為這是上海海派詩歌中令人矚目的一個新生的文化現象,這中間包括徐俊國的作品,當時的想法是給他們一個整體上的定位,試圖對上......
我想向大家描繪一下我的生活。你們是學經濟管理的,可能和我非常不一樣。我的工作和生活在各位聽起來可能離譜,因為它是一個非常虛無的存在,不像你們,你們要強調效率,強調效果,你們要有一個比較具體的現實指標來創造一個......
我既不是王元化先生的嫡傳學生,也不是私塾弟子,只是一個出于崇敬與熱愛而向他學習的人。記得一開始接觸元化先生著作的時候,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那就是元化先生的文章不僅富有真知灼見,而且具有孟子所講的浩然之氣,莊嚴的......
中西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孕育了百余年海派詩歌的精神傳統。上個世紀30年代,戴望舒與卞之琳、孫大雨、梁宗岱、馮至等在上海創辦了《新詩》月刊,成為當時詩壇最負盛譽的文學期刊。以“新詩”命名的現代詩歌樣式一直成為文學中人們......
呂叔湘 先生翻譯的《初民社會》中講到,非洲通加人的國王,有位負有特殊責任的傳令官,“他的職責是在每日早晨站在王宮大門前,高聲贊頌國王先祖的偉業,而繼之以責罵現任國王的無能失德”。這個奇怪的傳令官,說不定正是人們......
在一些讀者印象中,批評家都是強勢人物,他們目光如炬,聲音洪亮,寫下的文字猶如判決書,影響著一個時代的文學走向,也影響到普通讀者對作家作品的閱讀接受。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像魯迅先生的《估〈學衡〉》《“喪家的”“資......
上海民間詩歌創作的現狀作為當下上海文學的一種鏡像毫無疑問是值得關注的。在現今的情況下,上海的民間詩歌團體一般都采用詩人結社、印制紙刊、出版合集、運作詩歌活動等方式的常規模式,產生了許多具有一定的獨立個性的品牌......
中國兒童文學未來的一大方向,應該是幻想類的兒童文學,尤其是有著東方審美、世界表達的幻想類作品 在我眼里,中國原創兒童文學多少年一直是安靜的,堅忍的,默默前行的,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一路翱翔,已經顛覆了我們以往......
1994年,陳思和、王曉明策劃主編的“火鳳凰新批評文叢”(學林出版社)轟動一時,在當時“人文精神大討論”的大背景下,推出了一批青年批評家,他們是張新穎、郜元寶、王彬彬、羅崗、薛毅、胡河清……在彼時的“滔滔商海之上”......
上海的文學向來不乏優秀的作家,上海作家隊伍在近年來的發展中青黃不接的狀態已經有所緩解,或者說出現了回暖的態勢。文學行業不比其他,并非有大量的投入就一定能有立竿見影的成效,而需要不懈的堅持與足夠的耐心。這幾年上......
多年來,上海文學界、學術界一直希望能建設一座上海文學館,其功能要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文化活動于一體。最近,上海文學博物館總體規劃專家論證會在滬舉行。專家們再度呼吁:建上海文學博物館,刻不容緩。我自然樂見......
2014年末的一個周一,天有點陰。 郭佩文的出租屋狹小凌亂,地上碼著許多箱子,一直堆到了半人多高。打開箱子,里面是一疊疊包裝過的洗碗布,他拿了兩條,塞進自己磨舊了的包里。胡亂吃了點飯,郭佩文出門了,從大場鎮出發,倒兩......
“儂香煙吃伐?”金宇澄在上海市作協的西廳剛一落坐,就客氣地問了句,一面動手拆煙。在寫出《繁花》后,這位上海灘老爺叔的名字攻占了報紙文化版,像是被媒體一夜之間挖出的新人,被冠以“文壇潛伏者”之類的名號,近來更是......
近些年,已很少有情致去讀哪位作家的散文了,因為閱讀的興趣不在這里。但《趙麗宏散文》(上下卷),我是一口氣讀完的,讀得欲罷不能。 這本散文集的一百二十篇散文,都是趙麗宏近年來創作的精品。趙麗宏散文題材廣闊,古今中外......
2012年4月,“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重啟,引發各方對當下青年文學批評家生存狀態的關注。有關“‘80后’批評家為何難冒頭”的話題經媒體放大后,迅速引起社會關注。隨著媒體的持久追蹤,金理、楊慶祥、黃平、劉濤、何同彬、傅逸......
病痛:“我活著,仿佛也成為一種必須,一種責任” 1936年,王志沖出生在上海繁華的法華浜附近一幢二層樓房內。生母產后辭世,使得本來應被視為珍寶的兒子被視作“命硬克母”的克星,家中人唯恐避之不及。從小便與養母相依為命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