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讀書會第192期活動現場,取材于郁達夫短篇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和《薄奠》的人文新淮劇《半紙春光》與讀者近距離接觸。主創人員管燕草、譚昀、陸曉龍、陳麗娟、章聆軒與滬上著名文藝評論家毛時安、王紀人對做作品……【詳情】
勇于嘗試探新意
作為國家一級編劇,管燕草認為在這部劇的改編過程中,將郁達夫先生作品中的人文氣質,與淮劇舞臺的演繹如何完美地呈現,是難度很高的。
在做戲曲編劇工作之前,管燕草就是知名的小說家,有著扎實的文學功底,曾出版過長篇小說《工人》等作品,再加上十幾年的戲曲編劇工作經驗,使她要把郁達夫小說搬上淮劇舞臺的愿望頗為強烈。她想藉此彌補淮劇團從未描寫過上海弄堂的遺憾,也想以此為淮劇正名,淮劇是可以做得很有品質的。
之所以有這樣的自信,源于管燕草的兩個情結。自小生活在上海弄堂,對上海弄堂文化有著深厚情結的管燕草,深感當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漸行漸遠,里弄間的鄰里和睦不再,作為編劇,她有義務來填補這個空白。
第二個是工人情結。郁達夫《春風沉醉的晚上》寫的是底層勞動者的生活,是平民生活,這與郁達夫本人的生活經歷有關,也是她最想把他的小說搬上舞臺的原因之一。既要有生活經驗,還要有文學特色,也不能忽略戲曲沖突,要找準這樣的結合點是很難的,也是最動人的……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