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碧初文獻展的起源與籌備
上世紀八十年代,如何將中國藝術從古典轉化為現代形態(tài)是國內美術界的主要命題,在這個過程中,周碧初先生雖未明顯提出“中西融合”的概念,但他多年一直致力于西方后期印象派,包括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與民間藝術的融合。傅軍說:“這種融合滲入了藝術觀念、文化理念甚至審美習慣,所以我們將‘精神的融合’作為這次展覽的主題。”
周碧初先生德高望重,不僅從事藝術工作,還把作品和收藏捐贈給全國各地的美術館,這其中也包括了家鄉(xiāng)漳州平和。他為人溫和、眼神堅定,給人以大氣儒雅的印象,而藍偏灰的顏色則充分地反映出先生的特點,因此媒體將文獻展的色調稱為“周碧初藍”。此次文獻展也與一般的展覽有所不同,除了文字,還有圖片、視頻和作品,更多元,呈現出的視覺效果也更豐富。傅軍稱:“我們統(tǒng)計了周碧初一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但周先生在新華藝專任教時由于日本的炮轟,很多作品都消失了,所以這次展覽的最終數字是427件,包括了他一生參加過的57次展覽,僅僅在四十年代他便舉辦了8次個展,很多近代法國油畫的起源也來自于他的著述。”
2、文獻展與當代美術的結合
肖谷認為從某種角度來說,藝術史就是藝術……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