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期四南之聲:滕肖瀾朗讀《子夜》
滕肖瀾,著名青年作家,在《人民文學》、《鍾山》、《小說界》等雜志發表多部作品。中篇小說《美麗的日子》榮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
《子夜》朗誦節選
坐在這樣近代交通的利器上,驅馳于三百萬人口的東方大都市上海的大街,而卻捧了《太上感應篇》,心里專念著文昌帝君的“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的告誡,這矛盾是很顯然的了。而尤其使這矛盾尖銳化的,是吳老太爺的真正虔奉《太上感應篇》,完全不同于上海的借善騙錢的“善棍”。可是三十年前,吳老太爺卻還是頂括括的“維新黨”。祖若父兩代侍郎,皇家的恩澤不可謂不厚,然而吳老太爺那時卻是滿腔子的“革命”思想。普遍于那時候的父與子的沖突,少年的吳老太爺也是一個主角。如果不是二十五年前習武騎馬跌傷了腿,又不幸而漸漸成為半身不遂的毛病,更不幸而接著又賦悼亡,那么現在吳老太爺也許不至于整天捧著《太上感應篇》罷?然而自從傷腿以后,吳老太爺的英年浩氣就好像是整個兒跌丟了;二十五年來,他就不曾跨出他的書齋半步!二十五年來,除了《太上感應篇》,他就不曾看過任何書報!二十五年來,他不曾經驗過書齋以外的人生!第二代的“父與子的沖突”又在他自己和蓀甫中間不可挽救地發生。而且如果說上一代的侍郎可算得又怪僻,又執拗,那么,吳老太爺正亦不弱于乃翁;書齋便是他的堡寨,《太上感應篇》便是他的護身法寶,他堅決的拒絕了和兒子妥協,亦既有十年之久了。
雖然此時他已經坐在一九三○年式的汽車里,然而并不是他對兒子妥協。他早就說過,與其目擊兒子那樣的“離經叛道”的生活,倒不如死了好!他絕對不愿意到上海。蓀甫向來也不堅持要老太爺來,此番因為土匪實在太囂張,而且鄰省的共產黨紅軍也有燎原之勢,讓老太爺高臥家園,委實是不妥當。這也是兒子的孝心。吳老太爺根本就不相信什么土匪,什么紅軍,能夠傷害他這虔奉文昌帝君的積善老子!但是坐臥都要人扶持,半步也不能動的他,有什么辦法?他只好讓他們從他的“堡寨”里抬出來,上了云飛輪船,終于又上了這“子不語”的怪物——汽車。正像二十五年前是這該詛咒的半身不遂使他不能到底做成“維新黨”,使他不得不對老侍郎的“父”屈服,現在仍是這該詛咒的半身不遂使他又不能“積善”到底,使他不得不對新式企業家的“子”妥協了!他就是那么樣始終演著悲劇!但畢竟尚有《太上感應篇》這護身法寶在他手上,而況四小姐蕙芳,七少爺阿萱一對金童玉女,也在他身旁,似乎雖入“魔窟”,亦未必竟墮“德行”,所以吳老太爺閉目養了一會神以后,漸漸泰然怡然睜開眼睛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