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第95期思南讀書會邀請到了作家周嘉寧、路內以及文學評論家黃德海。三位嘉賓從周嘉寧最新長篇小說《密林中》切入,圍繞"青春的困境與突圍"展開了深度討論。
1、《密林中》的含義
讀書會開始,黃德海向周嘉寧提出了問題"為什么給這本書起這個名字?",周嘉寧表示,小說在第一章節的時候,寫的是21世紀初的一段經歷。那個時候,網上聊天并不發達,主要的聊天工具只有論壇。"那時是青年時代最開心的一段日子。"她將那個時代比喻為走在平原上的時代。所謂走在平原上,是真的感覺在和小伙伴攜手并進,可以看清對方,看見每個人前進的姿態。"但是你走著走著會發現前方突然出現一片森林,"周嘉寧說,"出現一片森林以后,你還是要前進,因為后退是無意義的,平原上的風光已經太熟悉了,或者說厭倦了。走到密林里以后,你看不見眼前的路,因為前面是樹林,你也看不到你的朋友,因為旁邊也都是樹林,你只能獨自一人面臨前方未知的道路。"黃德海認為書名《密林中》表現了一種密林茂盛的形象,其本身的意象也是完整的。路內覺得很多事物都在這個題目中被返照出來,被導引出來,人的心像一片密林,人的感情也像一片密林。
2、青春的困境與突破
小說為我們展示了主人公的困境,路內要求周嘉寧闡釋一下青春的困境,無論是個人的還是小說中人物的。周嘉寧表示,對于自己而言,寫作與自身成長密不可分,所以寫作要突破的困境也與個人成長密切相關。突破是對自我邊界的不斷拓寬,在跟外部世界聯系和互動中,自身會用更多樣的視角、從更豐富的層次去看待他人、觀察世界。對于現在的困境,周嘉寧認為是由青春結束后個體與整個世界互動的關系構成的。
黃德海對周嘉寧所謂的困境作了補充,他說:"我們如果一開始在用文學的方式,把自己圍在一個圍墻里,隨著自己青春期的結束,外界開始對這個圍墻沖擊,這個墻充滿縫隙的時候,我們便面臨著跟世界打交道的問題,這個問題必然是困難的。如何在小說中和外界打交道,這是困境的一個方面。"
在談到"用小說表達作者自我的矛盾和困境"這一問題時,周嘉寧以書中人物為例,她說:"一個人物很難把你的矛盾觀點表達出來,我在很多人物身上賦予了我自己的觀點,讓人物進行討論。比如小說中兩個女性角色之間的沖突也是我自身矛盾的體現,甚至在一些男性身上我也賦予了自己的一些觀點。"
3、小說虛構性
路內覺得在《密林中》反映的真實事件中,人與人的沖突會更多一點,而對周嘉寧來說《密林中》是更虛構的作品。"為什么更虛構的作品里有很多真實的東西呢?就是因為里面有很多現象太普遍了,至少對于我來說,或者是依照自己的生活經驗而言,"她說,"我覺得當一個小說作者寫了一部小說之后,應該會認同這當中的虛構性。"黃德海認為小說的虛構反而證明了小說技術本身的偉大之處。
路內和大家分享自己讀完《密林中》的感受,他說:"小說本身就真的像是一片密林,所有可疑的地方都是它有魅力,有趣的地方。"對此,黃德海作出了解釋,他表示,好的小說就是"多出了一些東西",多出的這一部分就是小說生命力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