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盛夏,烈日卻并未阻擋讀書人的腳步。7月25日下午2點,思南讀書會第78期與各位讀者如約而至。本期讀書會的主題為"香港去來——《請把我留在這時光里》分享會",并邀請到了著名作家周潔茹、上海作協評論家黃德海、項靜三位嘉賓,結合周潔茹新作《請把我留在這時光里》與讀者分享他們有關寫作和生活的感悟。
"指向自我的寫作"
作為本場活動的主持人,黃德海提出了"隱藏的讀者"這一問題,好奇周潔茹在那么多年來的奔波中,寫作時所預想的受眾是否隨著世界觀的復雜、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而這些變化又是否影響到了她寫作的語調甚至是對事物的判斷。對于這個問題,周潔茹的回答十分耐人尋味,她說,"我沒有故意去考慮讀者的問題。我覺得如果我寫作的時候顧慮太多的話,真的很難再繼續寫下去。我對自己的語言一直還是蠻自信的,我覺得最好的語言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我沒有想那么多,就是按自己的方法寫的。"
周潔茹坦言:"我眼睛里看到的就是碎片,我看到的是什么,就把什么寫下來。我的小說可能不是特別故事化,但是畫面感肯定很強。"她覺得自己的方法都是片斷、畫面、碎片等等,但都講述了一個她眼里的世界。
"寫作的困難"
周潔茹從初中時代便開始寫作,1996年獲萌芽新人獎。項靜在談到這些早期創作時,認為周潔茹在當時展現出的那種尖銳姿態,塑造了我們對于文學乃至生活的另一種想象。然而在之后的輾轉奔走中,她的寫作也出現了困難,從前的尖銳、明朗漸漸消失,而到了《請把我留在時光里》這本書,寫作變得十分的生活化,非常隨性,自由。面對這個問題,周潔茹坦承寫作的困難是每個作家都會遇到的瓶頸。為了尋求突破,有些人可能會停一下,有些人可能通過不斷的練習,而更多的人可能最終就無法消化這個困難。她也一度以為自己會永遠的擱下筆,然而15年后,她還是回歸了作家這個身份。她將接地氣的、隨性的部分放在了隨筆散文中,而將尖銳還是留給了小說。
周潔茹認為對自己而言,最大的問題莫過于專注力的問題,一旦寫作超過7000字自己就會開始覺得不安,害怕寫遠了收不回來了。她笑稱,就好像是多動癥,一旦寫長的話,就會變得不太耐心。有的作家很耐心,一本小說可以寫很久,十年,二十年,而自己每本小說都是一次性寫完的。大部分的短篇小說也是一個晚上寫完的。"因為我寫作相對來說沒有規律。我覺得對于一個真正把寫作視為生命的人來說,寫作是沒有時間限制的。可以停一小會,也可以停好多年。我是很相信命運的,相信會有這樣一個存在,告訴我,現在可以坐下來寫,或者,一切不是那么好,停一下。我覺得什么都是自然發生的,生活是這樣,愛情也是這樣,世界就是這樣。"
在被項靜問及關于小說里面人物重復的問題,她坦言,自己還有強迫癥的問題,重要的話習慣說上三遍。標點符號也只用逗號和句號,沒有感嘆號。她覺得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特別的地方,也許是一個問題,但是自己還是蠻享受的。
"香港去來"
"香港是很舒服,首先吃的就很好啊。"周潔茹還提到在美國時,驅車兩三個小時跨越三個州只為了一碗蘭州拉面;一吃吃了十多年的洋蔥炒蛋;葉圣陶的《藕與莼菜》……香港吃的好,但更重要的是它離故鄉只有兩個小時的距離。項靜提到在這本書中,總是用一種淡漠的語氣在寫食物,但這也應該是一種愛,以不愛的形式。周潔茹贊同這樣的說法。食物本身并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其背景,是經由它們所聯系的故鄉。黃德海笑說周老師的小說都不怎么傷感,倒是談吃談得那么傷感。從寫作談到吃,從20年前到現在,從美國走到我們身邊,周潔茹憑著她的隨性,閱歷和視野,帶給我們一個又一個特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