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星期六下午,第74期思南讀書會活動"美:通向自我的大門"如約在思南文學之家舉行。本次活動邀請到了《當美拯救我們:星期二的哲學課》一書的作者夏爾?佩潘先生,以及華東師大外語學院院長袁筱一教授,引領讀者們踏上體驗美、尋找自我的旅程。
美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藏匿在我們的生活中等待我們的發現。它不同于道德、理性、感性,它是沒有任何標準來衡量的。那么美究竟是什么?擁有發現美的眼光于我們自身有什么作用?作者又將如何詮釋"我們需要美讓我們和自己和平共處"這句話?本書作者將從哲學的觀念上與讀者分享他對于美和審美的研究歷程和結論。
"美"能拯救自我
本場活動主持人葉沙對《當美拯救我們》一書做了簡單的介紹。這是一本哲學書,作者是一位法國哲學家,講述的是美和我們自身。它給出了美、審美、和諧的概念,并提出了一種特定的方法,來完成審美的過程,獲得更大的自由。
本書作者夏爾?佩潘就此書中的主體概念"美"的作用做出解釋:"我們需要美來幫我們走出自身的謎團,讓我們更加接近我們自己。美可以幫助我們從身份的禁錮里面走出來。"人們需要通過"用身體來思考"以抵達審美情感,正如作者在會上朗讀的一段書中的文字:"去創造遇見美的機會吧,選擇那些你最中意的,讓不同形式的美在你心中綻放光華,讓美在你身上創造各種能力間自由、和諧的游戲,從而找回判斷的力量。"
人們之所以如此如此需要美,是因為人們身體里有一些沖動需要用一種文明的方式表達,而美能提供這種可能性。可見,解決內心沖突也是審美的一部分,正如袁筱一所說:"通俗的解釋就是人們沒有得到滿足的部分,通過美的形式的轉化,通過這樣的象征把人的一種情緒和心結釋放了出來。"
"美"的和諧共處
美本身是一種迂回的方式。本書作者用一種有別于理性思考的方式,在讀者沒有任何哲學基礎的情況下討論美,用最通俗的方法將讀者引領進一個深奧的領域。美是一種直覺和本能,是人的智慧、感性、身體和潛意識匯聚到一起的結果。第二章中作者引用黑格爾的觀點:"我們需要通過美來提升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審美體驗是能夠拓展我們內心體驗的方式,結論就是我們比我們自己認為的更加偉大。"來佐證美的強大力量。
而葉沙則對于書的內容提出了一個更為深刻的問題:"前半本書制造了一個美好的假象,而后半本書卻把前面的觀點往回收。面對審美人們得到了釋放,得到了拯救,或者是拯救的希望。然而作者又提到,雖然那一刻得到過拯救,但是人的沖動還在,邪念依然存在我們的體內,惡魔長久地存在,糟糕的沖動只不過被壓抑下去了,僅此而已。后半本書告訴我們很多糟糕的東西,而美是很神秘的,那么作者究竟想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
夏爾?佩潘對葉沙的用心閱讀表示感謝,隨即解釋了美與其神秘的本性:"我的這本書就像一條路,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美這件事情,最后這個神秘是依然存在的,我的書只是引導讀者抵達美,讓讀者自己去探尋美的神秘。"面對美,我們有感性也有理性的存在,這是一個整體。通常哲學家會把理性的一面和神秘的一面對立起來,佩潘不同意這種觀點,相反,他認為理性的一面和神秘的一面完全可以和諧地相處。
從時代性的角度,袁筱一談到:"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是尤其需要美的。我們需要美來減緩我們的節奏,讓我們能夠有所思考,讓我們的直覺起到作用,而不只是服從于標準化的東西,服從于問題答案的滿足,這就是藝術在當今社會尤其有價值的一點。"
美教會我們去愛卻不占有,去愛卻不試圖理解。美洗滌了我們的理性思考,凈化了我們狹隘的理性主義,清除了我們企圖掌控美的欲望。美處處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應把握好欣賞它的機會。經由這本書的引導,把神秘的部分和可以解釋的部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就是我們可以窺見美的時刻,通往自我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