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星期六下午,思南讀書會活動"為了愛的緣故——《蕭紅書簡》新書分享會"如約在思南文學之家舉行。本次活動邀請到了蕭軍的長孫蕭大忠先生以及華東師范大學的陳子善教授做客思南讀書會,與讀者交流分享著名作家蕭紅、蕭軍的文學歷程和他們的通信故事。
《蕭紅書簡》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前不久剛剛新出的一本蕭紅和蕭軍的往來書信集,在那樣一個充滿變革和動蕩的年代,兩位作家之間的書信交流會是什么樣的?他們兩個人的感情經歷,思想交流的經歷,以及他們之間不同性格造成不同分歧的經歷又會在書信中有怎樣的體現呢?本期思南讀書會現場嘉賓們以蕭紅、蕭軍的生平回顧為切入點,探討他們的人生履歷和文學思想,重現這兩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作家的真實面貌。
通過書信讀到真實的蕭紅
陳子善以自己與蕭軍先生交往的經歷開場后,蕭大忠對《蕭紅書簡》一書的來歷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這些信是蕭紅寫給蕭軍的書信,能保存下來非常不易。蕭軍和蕭紅于1938年在西安分手,這些信本來是蕭軍將要還給蕭紅的。但是,陰差陽錯,最后這封信一直在蕭軍的身邊,而且他一直帶到延安,最后從延安帶到東北,從東北帶到北京。"
陳子善提出,這些書信有著多重的紀念意義,其一是能讓讀者更深刻地了解蕭紅、讀懂蕭紅,"蕭紅最真實的一面在這個書信里袒露無疑。我們看她的小說和散文,跟看這個書信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其二則是蕭軍為這些書信寫上的注釋非常耐人尋味,"蕭軍在注釋里非常坦誠,對于很多敏感的話題和情況,他都有解釋,都有說明,都有反省,都有實事求是的反思。"總而言之,這是人們研究蕭紅、蕭軍,以及他們兩人的關系、思想、情感、創作,不可替代的,唯一的珍貴材料。它不僅有著特別的文學史料的價值,而且有文化史料的價值。
書信中的創作歷程
陳子善主張從作品來看作家,"要了解一個作家,最穩妥的辦法是讀他的作品、書信、日記,而不是依賴于別人所作的傳記。"這些書信與蕭紅的創作密不可分。"蕭紅就在信里不斷地向蕭軍報告她寫作這篇小說的過程,這個很有意思。因為我們一般很少知道作家在創作時的具體的進度、心理狀態,我們不了解。這些書信讓我們了解到,作為一個作家,她當時的創作十分旺盛。"
陳子善以學者特有的嚴謹態度對書信中的一處小錯誤進行了考證,理性而非感性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
品物、知人、論世
文學作品是很難把握的東西,研究者的工作是嚴謹地進行分析,蕭大忠則更偏向更直觀的感受。"我們在讀一個作家的作品的時候,想要了解他的時候,隨著時間的變換,隨著年齡的增長有許多不同的認識。"
他從個人和家庭角度談了談對于蕭紅的看法:"我認為蕭紅的散文比她的小說好看。她的文字到今天看起來,仍然是一個才女所寫的東西,她的散文寫的非常好。"同時他坦言,"蕭紅在我們家里的位置非常特別。我們家里所有的人都對蕭紅非常敬愛。"
蕭大忠表示祖父和其他文人的風骨令他深有感觸:"他們在魯迅先生面前永遠把自己當做晚輩看待。現在看起來,他們這批文人對自己的恩師的尊重越來越令我欽佩了。而且包括我祖父,他對于自己曾經的戀人的感情上的尊重,確實讓我們感到非常欽佩。現在這個年代就缺少這些東西。"
書信總是真實地記載著通信人雙方的喜怒哀樂,蕭紅書信中還包含了青春的激情和創作的火花,是當時蕭紅心理和人格最好的重現,對于書信等一手資料的研究,想必也會令我們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蕭紅和那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