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31日10:47 來源:文藝報 作者:項靜 點擊: 次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批評的重要功能、地位、作用,與人民大眾的關系和存在的問題,已經有眾多學者給出詳細周全的解讀,我所思考的則是更加具體的問題。
批評不是一個判決或者解釋性的總結,它的主旨不在于僅僅提供某些信息或評判,它從來不是目的地,而是一條要被走的路,在這條有節奏行走的路上,我們應該呈現豐富的層次感和生長的感覺。舉個納博科夫的例子,他在談真實這個概念的時候說,“真實既不是指藝術的主體,也不是指它的客體,藝術會創造自己的真實”,他將真實定義為信息的一種逐步累積和特殊化。他拿一枝百合舉例,這枝百合在博物學家那里可能要比普通人那里真實。而對一個植物學家來說,它更真實得多。要是這位植物學家是個百合專家,那種真實更勝一籌。這樣,你離真實越來越近,但你不可能完全達到真實。因為真實是不同階段、認識水平和“底層”的無限延續,它不斷深入,永無止境。批評在面對文藝作品時的處境與這個過程類似,一方面要對永恒和不可說之物保持敬畏,又要有層層剝離深入討論的耐心,把現實、思想、藝術形式的不同層次和轉變性呈現出來。
E.M。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一書中生動地描述了一個令人激動和向往的景象:拋開“年代學這魔鬼”,想象所有的小說家都在同一間圓形的屋子里寫作,他們來自不同的年代、不同的階層,各人的氣質和目標都不一樣,但他們都拿著筆桿(現在還要加上對著電腦)從事創作。這是一個具有方法論意義的場景,評論寫作也可以想象自己是在這樣一間屋子里寫作,我們要注意那些前輩們已經討論過的話題,已經耕耘過的土地,要避免無意義地重復,這所房間里所有人的寫作是你寫作的起點和氛圍,不允許自己閉目塞聽??倳浰f的批評的歷史的、藝術的、美學的標準都可以在這間屋子的意象里體會到,同時也有評論自身的自警和職業倫理,有一條藝術本身的基準線,不是詞語的堆積和信口開河。
批評是什么?僅僅是為了判斷作品的好壞或者為了闡釋一部作品嗎?有時候我們會忽略也許極為重要的一個問題——批評自身的倫理。批評不僅僅是藝術的鏡子,作品也是文學批評的寫作者的一面鏡子,我們的寫作為什么選擇這部作品或者這個作家而不是另外一個?莫里斯·迪克斯坦的話十分有借鑒價值,“因為作家處理語言和看待生活的觀點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他們就像魔鏡一樣,讓我們窺見半隱半現的自我,并經歷認識自我的震撼”。評論家的情感和感受是批評的活力所在。除此之外,用優美的語言梳理對所讀書的回應,參與人類文化之初就已經存在的社會和人性難題的討論,以及與所評論對象進行的語言賽跑都是批評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