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作協(xié)動態(tài)
2014年11月11日09:28 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徐穎 點擊: 次
上世紀80年代,余華、蘇童等眾多先鋒作家從《收獲》雜志推出的“先鋒文學專號”起步,成為文壇一顆顆閃亮的星星。在相隔近30年后,《收獲》再度推出“青年作家專號”,這些作品是否仍有當年的影響力?今天應該怎么看待80后的寫作?
昨天上午,由《收獲》雜志社等主辦的“文學與時代——首屆收獲論壇暨青年作家與批評家對話”在上海作協(xié)舉辦,包括張悅然、笛安、周嘉寧等在內的20多位青年寫作者出席了論壇,該活動也是紀念巴金110周年誕辰系列活動之一。由巴金先生創(chuàng)辦的《收獲》雜志,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如今已經變成中國文學的品牌,該刊執(zhí)行主編程永新昨日在論壇上表示,“《收獲》 之所以把首屆論壇變成青年作家與批評家的對話,是想表明我們不僅關心文學的昨天和今天,更關心文學的明天,關心文學的未來和傳承。”沒法趕到論壇現(xiàn)場的作家王安憶則專門發(fā)來了致辭。
80后寫作者正在告別青春
上海80后作家周嘉寧表示,80后這一代的青春期很漫長,經過這段漫長的青春期之后,突然之間就被現(xiàn)實生活擠壓得非常厲害,他們的小說中常常會透露出憤怒或是不滿,或者是焦慮,包括內心的和生活的,“我覺得大家都還在尋找突圍的可能性”。
80后作家中的領軍人物張悅然稱,“看完‘青年作家專號’,我覺得大家寫得很沉重。這跟之前所看到的80后特別不一樣”。自打開始寫作,80后的標簽一直跟著張悅然,但她表示,“這個標簽原來所代表80后的東西,譬如華麗、浮躁等等,在這兩期《收獲》雜志中,已經看不到了。我想這也是這些作家的變化,小說中也找不到可能屬于80后的跳躍的東西,就像周嘉寧剛說的,好像忽然之間就老了,當然也可以說是一種成熟。我也不知道這是一件必然的事情,還是說這是一代人的現(xiàn)實困境?”
最缺失的是與現(xiàn)實的關系
青年評論家周立民表示,大家提到80后作家,想到的都是對這個集體的命名,但想不起每個人具體的篇目,這對作家來說是很大的傷害,或者是不尊敬。他表示,“1980年出生的人,今年也34歲了,試想一下,沈從文、巴金、茅盾,他們在34歲時都完成了什么?為什么80后作家面對時代提不出問題?他們的內心有困惑、有焦慮嗎?如果沒有,拿什么來寫?拿洋洋自得的文字和小悲觀嗎?”
書評人李偉長認為,關于80后作家,很多人都持有這樣一種觀點,即他們沒有給當代文學提供新的東西,“過于商業(yè),或者是不夠純粹,稚嫩,也不夠文學”。同時,李偉長認為,80后作家至少給中國當代文學提供了關于80后的生活和經驗。
《收獲》雜志執(zhí)行主編程永新在點評80后寫作時坦言,選入“青年作家專號”的作品有強有弱。“寫作很個人化,技術也挺成熟,但一個好作品還需要一些另外的東西,其中最需要的就是作家與現(xiàn)實的關系,沒有這個東西,你的寫作就是凌亂的。”程永新認為,目前80后寫作者還沒有這種自覺。但無論是莫言還是閻連科,但凡一個成功的作家,都必須建立起與現(xiàn)實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