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3日10:04 來源:文匯報 作者:邵嶺 祝越 點擊: 次
文藝創作如何無愧于時代和人民?這是每一個文藝工作者都要認真面對和思考的問題。昨天,在第13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選中獲獎的上海代表,結合創作體會,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向生活要素材;跟隨時代發展,以藝術個性推進創新;描摹當代英雄,引領社會精神。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徐麟出席會議并講話。他要求上海文藝工作者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韓正書記關于上海文藝工作要進入一個新的境界的重要批示精神。希望上海的文藝工作者擔負起歷史賦予的使命和責任,在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中多出精品力作,在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中多出精品力作,在開拓創新中多出精品力作,在營造良好環境中多出精品力作,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文藝作品。
像針扎一樣扎根于生活
縱觀本屆“五個一工程”上海獲獎作品,無一例外印證了一個觀點:只有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文藝工作者才能有所成就。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
今年30集電視連續劇《焦裕祿》再次在央視播出,劇中焦裕祿的扮演者王洛勇,靠扎實的演技塑造了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受到觀眾的認可。在談到飾演焦裕祿的感受時,他說這次真不是演,也不是在蘭考生活,而是扎根于生活中,就像針扎一樣。
王洛勇為了演出焦裕祿患肝病時疼痛的劇烈性和突然性,在腰上貼身綁了一個三角插頭,一使勁鼓起肚子就扎得疼。他說,當年曾經照顧過焦裕祿的護士長樊鏡珍老人說:“焦裕祿病痛難忍的時候醫院給他開了杜冷丁,他卻舍不得用,讓別的病人用,自己疼得頭上直冒汗也不吭一聲。”
此次獲獎的《西藏天空》同樣來源于生活,這個故事背景從西藏和平解放前的上世紀40年代中期開始,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劇本寫了17次,從最初的8萬字改到3萬字,導演傅東育說:“拍攝《西藏天空》可謂數字上的歷險:攝制組7次入藏,南至林芝、北至阿里,跨度8000公里,最高海拔5600米;劇組人員最多時達430人,在西藏拍攝9個多月。”
作家要想辦法改變和創新
精品力作出自創新。文藝工作者要踏著時代脈搏,以自己的藝術個性,為作品賦予新意。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文藝工作者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和藝術訓練。
此次獲獎的小說《繁花》一經出版就收獲極大反響,發行量超過20萬冊。《繁花》作者金宇澄直言這是上海的魅力。《繁花》全文都用滬語寫作。“在語言上,我不愿意它是一個方言小說,要讓非上海話的讀者也能看懂。”金宇澄說,“作家建立個性特征,在語言上要'再創造',西方一些作家甚至故意用錯字,或結結巴巴,或標點上有意變化,制造特征與障礙。就像畫家,不能畫得跟別人一樣,文藝工作者要想辦法改變和創新。”
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
歷史已經證明,一切傳世力作,都是時代的產物。它們呼應著時代的需求,引領著時代的前行,為歷史存正氣,也為世人弘美德。而這樣的作品,也必然會得到人民的歡迎。
滬劇《挑山女人》2012年誕生于寶山區一個小劇場,如今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并在全國各地巡演160余場,觀眾達14萬人次。《挑山女人》取材于真人真事,詮釋了一位不向命運屈服的母親,挖掘出了一個普通而鮮活的中國母親身上所蘊含的感人力量。該劇的成功充分證明了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從豐厚的傳統文化土壤中汲取養分,彰顯出時代和民族精神,就一定能煥發出時代光輝,贏得口碑與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