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13:48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李珊珊、張定浩、傅小平、黃昱寧
撰稿:周欣怡
4月27日下午,評論家傅小平攜新書《去托爾斯泰的避難所》做客思南讀書會第455期,與評論家黃昱寧、張定浩一同分享他們的“私人閱讀史”,感受中外文學的深刻共鳴。本次讀書會由編輯李珊珊擔任主持。
文學的避難所
《去托爾斯泰的避難所》介紹了一百位影響當代中國文學潮流的作家及翻譯大家,并借此勾勒出不同時代的重大文化議題,感知變化的社會與永恒的人性。
全書15輯共分為三個篇章:海外篇、渡海篇、海內篇。傅小平表示,這種順序安排是考慮到了外國文學對中國文學的巨大影響。從縱向上講,外國文學經典讓我們知道整個世界文學的高度;而從橫向上講,同時代的外國作家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參照系。
傅小平
在黃昱寧看來,這本書是個人閱讀史的組合,其中展現出專業文學記者的視野和趣味,同時也串聯起中國文學的發展史。“雖然翻譯文學看上去是外國文學,但實際上是我們中國讀者眼中的世界文學,也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
黃昱寧
毛姆曾說:“閱讀是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本書書名也正是來源于此。而張定浩認為,不僅閱讀,寫作也是一個避難所。對于所有作家和讀者來說,寫作和閱讀都是一體的,是一個能夠讓你有所安慰的存在。傅小平在這本書的寫作中表現出一種客觀的態度,采用同時代的一手資料,呈現出各種生動的細節,頗具信服力。
談到對自己產生特殊影響的外國作家,黃昱寧坦言,麥克尤恩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對象。作為一位技術特別全面的小說家,麥克尤恩的作品為寫作提供了一種技巧性的幫助。張定浩則表達了自己對英國作家的偏愛。英國作家普遍具有一種冷峻的幽默感,同時又保持著一種距離感,以溫情的態度理解與憐憫,二者結合,產生出了一種獨特的魅力。
拓展自我的閱讀
黃昱寧提到,在面對人生的重大抉擇時,正是狄更斯的《遠大前程》激勵了她直奔上海譯文出版社報到。這本書同樣也激勵了傅小平。他認為,我們讀小說時可能會有多個方向,在尋找自我的同時,我們也會尋找自我缺失的部分。在快節奏的時代,我們對自己生活當中的細節是缺少領悟的,而閱讀正好填補了這塊空缺,能夠帶來一個圓滿的結果。
張定浩
而對張定浩來說,閱讀是尋找自我之外的東西,我們需要通過閱讀去拓展自我,突破自己的舒適區。“看書恰恰是要看那些和本來的自己不太一樣的東西,和鍛煉一樣,你要夠一下自己的極限,這樣才能不斷打開自我。我覺得閱讀更多時候是要把原來的自我放下,你要把自己給放空,才能夠接收到外面的東西。”
關于翻譯,黃昱寧表示,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有時,抱怨翻譯正是讀者停留在舒適區內的表現。不同作者也會帶來不同的閱讀體驗,因此,讀者們并不能完全根據閱讀感受來判斷是不是翻譯的問題。
李珊珊
“翻譯是兩種語言的競賽,文學翻譯更是兩種文化的競賽。”黃昱寧在翻譯過程中秉持著功能對等的觀念。隨著地區之間的接觸愈來愈頻繁,且文化的強弱對比客觀存在,翻譯始終處于左右為難的境地。但她認為,這正是譯者必需的感受。在這場文化的競賽中,并不一定要抱著必勝的心態去征服。雖然同時滿足原語言和目標語困難重重,但這正是她所追求的目標。
世界性與民族性
不同國家有不同文化,也會影響作家的小說創作。傅小平談到,好的作家既是世界性的,又是民族性的,單單重在哪一端都不能表達到那么高的境界。在寫作剛開始時一般都寫自我,這種帶有模仿性質的創作受外國影響比較大。而寫到一定份上就會向外拓展,這同時也是一個往回走的過程。“到世界上走了一遭以后,他回過頭還是會寫到很強烈的民族性的東西。”
現場讀者
張定浩則認為,回歸民族性更多的是一種捷徑。通過回到自身,想要彰顯出在世界櫥窗里面的位置,但這并不是一個真正開放的做法。E·M·福斯特想象好的作家可以跨越時空坐在一起交流。“這是文學帶給我們強烈的東西,喜歡文學的人一定是相對開放的,愿意去包容很多東西。”
現場讀者
黃昱寧同樣強調,這種民族性的歸納是后置的東西,很多時候是為了方便貼標簽分類。但這樣的歸納非常偷懶,也沒有多大的意義。張定浩表示贊同,這種標簽本身抹殺了很多的差異化,并不可取。
理想文學的標準
問及詩歌的標準,張定浩提出,好的詩歌有一個基本的標準,就是要讓人真的記住。詩歌就是微弱的力量,引起很多的共鳴,而其基本點正在于音樂性。除此之外,一首好的詩歌還應該做到“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它不是固步自封的。“這首詩一直在那里,但一直在變化,它是和你的生命相聯系的。這是詩歌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讀者提問
反思當下文學,很多中短篇小說都表現出晦澀的傾向。黃昱寧談到,自己理想的故事應當在熟悉與晦澀的分配上保持恰當的比例。文字晦澀未必難度高,但若能夠在似曾相識的路上探索出一片出乎意料的風景,這才是她所期待的。與此同時,她對完整的故事框架同樣重視。除了各種敘事機關之外,還有哲學上的思考深度,以上種種組成了她眼中理想的小說。
傅小平坦言,自己有一個階段專門找晦澀難懂的小說來讀。在真正深入進去以后,才會發現它的表達其實很清晰,里面充滿了機關。“我現在會把清晰和準確當成一個最高的標準。一個句子如果把想法表達清楚了,這是因為他把很多問題都想到位了,所以它給你呈現的一定是清晰的。晦澀的東西很唬人,但我們不要輕易被唬倒。”
嘉賓為讀者簽名
“我們不是因為意識流本身的技術去看它們,而是因為我們想了解一個比我們更深邃的心靈,才跨越這個難度去接受。一個小說作者要提供給我們的,其實是比我們本身更好的自我。”張定浩如是說。
思南讀書會NO.455
現場:王若虛
直播:姚芊芊
撰稿:周欣怡
改稿:郭 瀏
攝影:隋 文
編輯:鄒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