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11:12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何言宏、甫躍輝、肖水
撰稿:蔡圣輝
9月16日下午,甫躍輝攜新書《嚼鐵屑》與評論家何言宏、詩人肖水做客思南讀書會428期,共同探索微塵眾生的生命秘境。
“嚼鐵屑”的精神
《嚼鐵屑》是80后作家甫躍輝歷時11年完成的長篇小說,分為《廣場》《大河》《危樓》三部曲,彼此間內在統一又層層遞進。小說涉及退休職工、都市白領、出租車司機、外賣小哥、僧人等眾多人物,于細微中書寫個人生活史,展開生死的探究。
甫躍輝
當被問及書名的含義,甫躍輝表示,“嚼鐵屑”密布在小說中,與三部曲皆有關聯。從表面看,每一部都有與鐵屑相關的意象。比如《廣場》中的人物出現在廢棄五金廠,碎鐵屑堆積在草叢中;《大河》中的小冷落水之前在橋上咀嚼鐵屑;《危樓》的主人公高近寒高中時代與好友爬煙囪時,碎鐵屑紛紛掉落。從深層看,“嚼鐵屑”三個字契合小說的核心要義,那就是“克服艱難險阻的過程”。
肖水
作為詩人,肖水認為,書名“嚼鐵屑”充滿詩性,“這是動賓結構,賓語前面還有修飾語。而‘鐵屑’顯得‘嚼’這個動作面臨很多傷害,后面的主人公真有這樣的舉動。”這讓肖水想起曾翻譯過的布勞提根詩集——《用干草叉裝填水銀》。他說:“詩題中的舉動永遠不可能完成,寄托了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嚼’這一動作傳達了同樣的精神,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態度。”
甫躍輝談到,這部小說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創作過程。他自2011年開始動筆,中間數次難以為繼,直至出版前仍在修改。同時,他也體會到創作中的愉悅。比如《廣場》中曾經的幼兒園老師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后,一路奔跑離開家園,這個情節讓他也深受感動;《大河》中的某個小人物原本不在寫作計劃內,經過成長后卻變成了重要角色。他說:“人物仿佛獲得了生命,能呼吸、能說話,有處理事情的邏輯,而不是我的牽線木偶。”
何言宏
《危樓》的故事背景設置在赤道附近的公海,遠遠超出甫躍輝的個人經驗。為此,他做了大量案頭工作。盡管資料沒有全然呈現在文本中,但只有在了解的基礎上,才能把作品寫活,“這部小說讓我對創作有了更深的體會,比如如何一步一步建造一個世界,其中既有艱辛,也有愉悅。”
生與死的關切
甫躍輝談到,小說的核心是生死。對這一命題的理解,每一部都在層層遞進。《廣場》中是關于生死的理解,子女在外務工,獨居老人組成互助團體,從生病到離世,彼此照料;《大河》涉及到對死亡的干預,無論落水者是失足還是自殺,江邊救援隊要實行無差別救助;《危樓》則更進一步,討論安樂死的話題。甫躍輝說:“我們很少提及死亡,但它又無法回避。”
現場讀者
對于生死的關切,來自甫躍輝對社會現實的關懷。比如《大河》中的救援隊是受新聞啟發。長江邊有類似組織,常年在江邊巡視。雖然絕大多數時候都安然無事,但一旦有人落水,他們能第一時間展開救援。《危樓》中的高近寒在大學參加過一個社團,是陪有自殺傾向的人聊天。“其實在生活中,類似的組織和新聞有很多,它們夾雜在各種消息中,往往會被忽視。”甫躍輝說。
何言宏認為,小說呈現了民間社會的真實情態,“正因為有了互助組織和救援隊,我們的社會才能變得更好。”
破除想象,書寫真實
在何言宏看來,貫穿小說的線索是人物與城市的關系。但無論與作者前期作品相比,還是與不同時代的作家相比,《嚼鐵屑》的處理方式都有本質區別。在甫躍輝早期的中短篇小說中,有鄉村背景的人物來到上海后,因緊張而引發焦慮以及對家鄉的想念。但在《嚼鐵屑》中,焦慮已被主人公毅然逃離都市的決心取代。
現場讀者
何言宏談到,返鄉結構是中外文學中的經典模式。他認為,魯迅是印刷文化帶來的第一代作家,在他筆下,家鄉S城充滿落后保守的因素,需要被啟蒙和改造。甫躍輝代表的80后作家處于印刷文化的末尾,《廣場》主人公侯澈是作者同時代人。這一代人即使返鄉后發現那里并非“烏托邦”,卻依然關切家鄉、深入家鄉。之后的95后是伴隨互聯網的普及而降生的一代,在他們的書寫中,人物與家鄉的關系不再深刻,而是疏離的。
讀者提問
甫躍輝回應,與其說“逃離”都市,他想做的是破除人們對生活的單一想象。作為一名編輯,他發現作家容易帶著想象理解城鄉,造成敘述固化。現實中的都市并不都是車水馬龍,縣城也并非破敗不堪。
除此,老年人的生存狀態也比大眾想象中更為生動。《廣場》中,老年人結伴去KTV唱歌,侯澈母親組織的互助團體取名為“桑榆故事”,并非侯澈以為的“夕陽紅”……他說:“我想剝除陳見的影響,寫出真實世界。”肖水同樣感受到作品構筑的現實感。他認為小說符合自己對家鄉的觀察和體驗,能讓讀者建立對西南小城的全景認知。
嘉賓為讀者簽名
“比起人物所處的背景,我更關注的是人本身。城市只是我們生存的一個小背景,我的小說中還寫到大山大河。我想讓人物在更廣闊的背景中思考,看是否能得到全新的東西。”甫躍輝說。
思南讀書會NO.428
現場:戚譯心
直播:莊清揚
撰稿:蔡圣輝
改稿:陳 思
攝影:隋 文
編輯:鄒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