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wka2m"><center id="wka2m"></center></samp>
  • 
    
    <ul id="wka2m"><center id="wka2m"></center></ul>
  • <dfn id="wka2m"><center id="wka2m"></center></dfn>
    關閉按鈕
    關閉按鈕

    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文學信息

    米沃什:時代余燼中的自我探索

    2024年12月10日14:00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從左至右為胡桑、張定浩

    撰稿:周欣怡

    6月10日下午,譯者胡桑、評論家張定浩做客思南讀書會418期,圍繞米沃什的作品及生平經歷,與讀者分享他們的閱讀體驗,反思個人與時代的關系。

    超越時代的對話

    米沃什一生跌宕起伏,曾輾轉立陶宛、波蘭,法國,再到美國,最后榮歸波蘭克拉科夫,于1980年獲得貝爾文學獎。胡桑談到,米沃什出生于1911年,2004年去世,經歷過二十世紀的所有大事件,所以他的文學書寫與時代有著密切關聯,“他的個人經驗和時代生活在創作中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經驗。他的書寫積極面向歷史,忠實于對歷史的反思以及時代中個體飄搖不定的獨特經驗。”

    作為《舊金山海灣景象》的譯者,胡桑認為,這本書是米沃什的創作走向巔峰期的準備。這是米沃什的第三本隨筆集,他在書中安頓了自己在動蕩歷史中的個人心靈,同時也對時代危機作出回應。其中,充滿了危機之下迫不得已做出的反應,也充滿了睿智的判斷與思想的挑戰。

    胡桑

    胡桑說:“書中的句子充滿內在張力,尤其是句和句之間,這句在贊美年輕人,下一句開始批評年輕人,這句在批評歐洲,下一句開始思念歐洲。作者不斷地讓觀點不要走向極端或者確定,而走向不確定或者是矛盾,正如文德勒的評價,‘他的語言充滿著生活的矛盾。’生活的矛盾也是歷史的矛盾和個人經驗的矛盾。他不想讓語言變得非常清晰,但在這樣的混雜中,這本書又有一種魅力,作者的姿態不是在個人的日常情緒中迷茫摸索,而是站得很高,站在文明的角度俯視曾經的歐洲和現在的美國,這是一種超越性的態度。他好像也在試圖與未來對話,為我們這個時代提供一些可能的思考。”

    張定浩談到,由于歷史的相似性,中國讀者對于米沃什甚至整個波蘭文學有一種天然親近感。在他看來,米沃什的古典修養極好,這也是他寫作的強大后盾,“對于米沃什來講,古典主義不是所謂復古的東西,不是用來對抗現代的工具。在他的生命中,曾經目睹所謂主義的消失或者主義從高峰的掉落,他思考的是在余燼中慢慢地升起什么樣的自我。”

    張定浩

    胡桑認為,米沃什的詩歌具有世界的視野。與好友赫伯特相比,米沃什的詩歌具有散文化的特點,更接近于真實生活中的聲音。他在經驗化的鋪陳里動用了大量的悖謬,還有個人通往時代經驗的跳躍性。他雖然寫的是日常經驗片段,但是其中對于時代的思考又非常深入,“他有一種超越個人經驗、走向銀河般浩大空間的能力,而不只是經驗化的個人陳述。”

    用語言突破時代的蠶繭

    張定浩談到,米沃什一直反對在詩歌中運用大量隱喻或者纏繞句法,他講究的是樸素的表達,以此面對所有的復雜性。比如《愛》一詩中的“鳥和樹會對他說:朋友”,“他用簡單的語言重新講述每個人擁有過的經驗,但那個經驗會比每個人想象的更加深刻。”

    現場讀者

    “好的詩歌就是講述不可講述的東西,不可講述的東西講述出來就會遭遇到簡化,如何避免簡化,又能夠把復雜的東西傳遞出來,這就是詞語的力量。每個時代都被獨有的蠶繭包圍,好的詩人能夠用正確的語言突破蠶繭。”張定浩說。

    作為這首詩的譯者,胡桑談到,這首詩可以指引愛情中的方向,即在愛之中需要敞開性,同時這種敞開性不是簡單的自我與他人的關系,而有一種更神秘的力量在作用。不僅是這首詩歌,米沃什的作品中呈現出與一般經驗主義的差異,有一種對神秘力量的尊敬,“一方面,永遠肉身在場,另一方面,又不斷召喚自己曾經的信仰和經驗,與當下動蕩不安的現實對話。”

    現場讀者

    胡桑認為,不同于詩歌,米沃什的散文簡潔而雄辯。他的散文經常源于個人經驗,使得他的寫作在開放性中仍有一個扎實內核,“這種力量不是通過繁瑣細致細膩來完成的,而是通過不斷收回、不斷質疑自我來實現,讓語言沒有一個明確的終點。” 

    張定浩將這種自我質疑比喻為“馬車上的顛簸”,頑固的想法像結石一般不斷被震碎,“這樣思考問題的方式不是急于下判斷,也不是急于說服別人,而是自己跟自己較勁。”

    意義來自于他處

    胡桑談到,在《舊金山海灣景象》的《移民》一文中,米沃什表達了自己對于歐洲與美國的復雜心態。受到加繆的影響,他常常覺得是一個局外人。在歐洲生活時因民族的封閉性而無法融入,所以前往美國,欣賞美國的包容和開放。但在美國,他又覺得歐洲的古典資源是一種教養,而美國又是一個欲望國家,讓人陷入價值的虛無中。

    讀者提問

    在米沃什看來,肉身是存在的根本。世界的邊界是皮膚的邊界,皮膚的邊界決定了人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他通過皮膚的邊界站在美國,這種在場同時激活了他的歐洲記憶,這兩種經驗共同組成了這本《舊金山海灣景象》。整本書縈繞著現實和回憶,縈繞著希望和絕望。

    張定浩認為,與加繆類似,面對傷害,米沃什經常呈現出某種美和善。他的創作與中國詩歌、日本俳句具有相似性,作者在作品中成為中介性的客體,所有的時代經驗都在作者這里經過,碰撞出不同的聲音,“好的詩歌帶給我們超越簡單的沮喪和埋怨的心態,這是詩歌的力量所在。”正如米沃什的座右銘所說,“我們走在地獄的屋頂,凝望著花朵。”這種精神力量很強大,不管生活的時代如何,都可以選擇自己的視線,選擇“凝望花朵”而不是“凝望深淵”。這與外在無關,完全在于自身。

    嘉賓為讀者簽名

    胡桑談到,米沃什一直想解決的是人為什么活著,“他提供了新的路線。如果總是向自我尋找意義,你找到的就是一片空無。意義來自于他人或者他處,當你敞開自我,意義會走向你,才能看見眼前有一個開闊世界。”

    胡桑說:“米沃什曾多次提到,我們這個世界不知道美德為何物。在他理解中,美德是由抑制和放棄所構成。一方面是抑制過于強烈的欲望,或者對他人不公平的態度;另一方面是放棄,學會放棄有些東西,不執著于它,尤其是這個時代的律令。”米沃什為美國當時的混亂虛無提供出路,也傳達了可供參考的價值觀念,“這種出路可能是當代生活的出路之一,抵制混亂、迷狂、網絡狂歡,來走向謙遜、敞開、追求幸福的、與他人聯結的狀態。”

    張定浩表示贊同,他認為過于強烈的主體性無法承擔幸福的重擔,只有在有限里意識到無限,把自己融入到無限當中,才能感受到幸福。

    思南讀書會NO.418

    現場:王若虛

    撰稿:周欣怡

    改稿:陳  思

    攝影:隋  文

    編輯:鄒應菊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4002215號-3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3678號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86-021-54039771
    33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电影免费观看网站| 日韩欧美亚洲乱码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色欲xxxx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一区| 视频二区三区国产情侣在线| 国精品在亚洲_欧美| 久热re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欧美激情第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美| 69SEX久久精品国产麻豆| 扒开粉嫩的小缝开始亲吻男女| 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 色94色欧美sute亚洲线| 国产精品熟女视频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与物videos另|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短文d| 日本高清xxxxx| 女人腿张开让男人桶爽| 久久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污污的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 2021最新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在线观看三级激情视频|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videos娇小|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毛片| 韩国三级女电影完整版| 国产精选之刘婷野战| 一本无码人妻在中文字幕免费| 最近中文国语字幕在线播放| 亚洲美女综合网| 男人的j进入女人的p的动态图| 国产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顶级欧美色妇xxxxbbbb| 国产精品单位女同事在线| 一本加勒比hezyo东京re高清| 打扑克又痛又叫原声| 久久久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免费看香港一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