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5日12:55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左為沙青青、右為鄭詩亮
十八世紀的法國人讀什么書?這些圖書怎樣到達讀者手中?法國大革命前夕底層民眾的精神生活狀態如何?3月6日下午,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副主任沙青青和《上海書評》執行主編鄭詩亮來到思南讀書會第357期活動現場,圍繞法國大革命前的圖書市場、文化史的寫作與研究,以及對當今文化史研究的觀察展開了一次對談。
圖書研究是一個跨學科的 “混戰”
《法國大革命前夕的圖書世界》以瑞士納沙泰爾出版社員工法瓦爾熱在1769-1789年的環法調研之旅為切入點,描寫了他拜訪沿途書店、調查市場的所見所聞。在這本書中,美國文化史專家羅伯特·達恩頓從法國大革命前圖書出版世界出發,向讀者生動還原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歷史畫卷。
書中的主人公來自瑞士的出版公司——納沙泰爾。為什么是瑞士納沙泰爾的圖書進入法國呢?沙青青解釋道,在18世紀的法國,圖書出版的權利被普遍視為一種皇家特權,出版要經歷嚴苛的審查,一批激進作家、思想家的書籍難以出版。而當時的歐洲社會還沒有版權保護這一說法,作家樂見于自己的圖書被盜印以擴大影響力。因此,法瑞邊境存在大量的圖書走私,納沙泰爾出版社便是其中的一員。
在出版這本書的同時,達恩頓在個人網站上開設了專欄“法國圖書之旅”,將自己搜集的關于納沙泰爾的書信檔案與大眾共享,包括法瓦爾熱與圖書公司的書信往來、所經之地的城市照片、圖書交易的訂貨單等,方便感興趣的讀者按圖索驥、深入挖掘。沙青青談到,這些檔案是達恩頓圖書室研究的基礎,但是達恩頓的圖書研究某種程度上來說不是簡單的文化史、經濟史或者社會史的研究,而是跨學科的研究,“他是希望通過出版史看到當時法國的社會背景,從中構建出一個對法國18世紀大革命前后這個社會總體的認知,這是他的目標。”
在沙青青看來,“社會日常生活的重塑并不是從一堆檔案中進行創作發明,也不是簡單地將文本內容進行重新敘述,而是在于對歷史情境中人物的考察。”正如達恩頓指出的,圖書研究是一個跨學科的“混戰”,它是文化、社會、思想和心態的綜合。學者對于社會日常生活的重塑不是從一堆檔案中進行創作發明,也不是簡單地將文本內容進行重新敘述,而是對處于歷史情境中的人的生活狀態的考察。
近些年來,中國學者也對國內書籍出版和社會變遷之間的關系展開了一些研究。鄭詩亮介紹,學者在考察魯迅的閱讀史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比如魯迅日記中記載的他看過的電影、到過的城市以及買書的經歷,勾勒出一個文化人的精神旅程。在一篇日記中,魯迅提到購買張恨水的《啼笑因緣》送給母親。魯迅的母親是一位思想開明的老太太,很早就剪短發、放棄纏小腳,而就是這么一位母親,平常最愛讀的書并不是兒子的書,而是張恨水的小說。
如果觀察當時社會書籍發行量的話,普通讀者可能更喜歡周瘦娟辦的《紫羅蘭》、期刊《禮拜六》上發表的言情小說和流行小說,而不是胡適、魯迅這樣的精英知識分子寫作的有深厚思想理論基礎的書籍。鄭詩亮提出,“我們不妨想想是誰的社會影響力更大呢,其實是沒有定論的。一直以來我們覺得魯迅、胡適、新文化運動了不起,但是對于他們到底有多了不起,可能呈現的比較少。”
“陪伴式寫作”
鄭詩亮談到,達恩頓非常善于利用歷史細節,把歷史資料生動化的融入作品之中,從而讓讀者能夠了解到當時的歷史現場。例如寫到法國大革命禁書,達恩頓會提到當時禁書的原因與內容。鄭詩亮說,“讀這樣的書就像看紀錄片一樣,呈現了許多日常生活的細節,這種寫法是非常迷人的。一個人寫得空、寫得大、寫得宏觀不是本事,寫得細、寫得小、寫得個人化這是很難的。”
在他看來,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像在看電影,猶如伴隨著時鐘,“從第一章到最后一章,到最后一章的時候也就是時鐘來到了終點,法國大革命的到來,然后書里面描寫的舊制度,以及根植于這個舊制度的很多與圖書相關的東西就突然倒塌。”
沙青青介紹,達恩頓在寫這本書時,自我定位成“陪伴式寫作”,即“陪伴撰主本人,像一個鏡頭般從旅途出發到結束,通過主人公的所見所感,還原當時法國的社會結構。”他談到,達恩頓在寫書時的預設讀者是普通人,并不需要有專業的學術背景才能看這本書。“如何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大眾可以接受的方式,達恩頓很好地找到了學術引領性和閱讀生動性之間的平衡。”沙青青說。
“新圖書”與“舊制度”
沙青青談到,達恩頓忠實紀錄了大時代變化前夕的個體命運。正如法國著名年鑒學派史家布羅代爾指出的,“個人規模的歷史本質上是極端敏感的,最輕微的腳步也會使它所有的測量儀器警覺起來,這是所有歷史中最動人心弦、最富人情味也是最危險的歷史。”他希望把個人的歷史從教科書的一行字擴展到一本書,將其展開為關于一個人的具體動向和社會動態。
在書的結尾,達恩頓總結了舊制度時期最后幾年圖書市場需求的概況。他在最后一段寫道,“那些把滿足讀者對書籍的需求當作生意的圖書貿易從業者們,誰也不會想到自己正在為一場革命鋪墊道路。他們專心致志地忙著手頭的生意,而當他們回顧自己的經歷時,又聽起來似有所悟。”
嘉賓為讀者簽名
沙青青認為,這批出版從業者真正關心的是利潤,并不會想到若干年以后可能會帶來的狂風暴雨。身處歷史洪流之中,個體無法感知到時代的變化,“我們回頭看歷史的時候,很多歷史時間坐標的意義都是被后天賦予的。達恩頓想做的就是回歸歷史寫作的敘事傳統中,如何把自己最鮮活的歷史體驗保存下來,通過私人敘事的方式把它保留下來這就是很有價值的。”
思南讀書會NO.357簡訊
現場:王若虛
撰稿:關 玥
改稿:陳 思
攝影:隋 文
編輯:江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