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1日10:58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張定浩、趙松、小白
1月9日下午,作家趙松攜小說集《伊春》和閱讀隨筆集《靈魂應是可以隨時飛起的鳥》作客第353期思南讀書會,與小說家小白、青年評論家張定浩一起從不同角度分享和解讀作品,探索如何讓小說創作一直保持開放性和可能性。
“作家必須存在于自己的路徑之上”
作為暢游于小說與評論兩種文體并悠然自得的兩棲者,趙松用小說集《伊春》建構了一座迷宮,同時在閱讀隨筆集《靈魂應是可以隨時飛起的鳥》中,展現出他超絕的洞察和猶如偵探般解密的目光。在《靈魂應是可以隨時飛起的鳥》中,趙松對40余位世界經典作家及其作品進行了精辟和妙絕的品讀,其中包括多位法國“新小說派”作家。
趙松
張定浩談到,趙松是真正能得到法國“新小說”精神的人。法國“新小說”作為一種強烈的觀念,具有煽動性或破壞性,它強調孤獨的主體意識,當代年輕寫作者很容易使用這種的觀念去寫作,但是在觀念和才能之間還有一個漫長的距離。這個距離如何填補?趙松的作品是一個很好的示范——他的小說核心也是一個孤獨的情感結構,但差異在于小說主體對他人充滿了興趣,雖然孤獨,但并不自戀,相反一直在觀看外面的世界。小說集《伊春》中書寫了各種各樣的孤獨者,但他們不是自我封閉的,而是一直在跟周圍世界發生關系,愿意跟他人交往和幫助別人。
“人類最根本的深處都是互相不可溝通的,這是本質性的孤獨。但是人依舊可以去尋求他人的理解,也去理解和幫助他人,這是趙松的小說令我感動的地方。他雖然寫了一個個孤獨的人,但并沒有流于那種“新小說”的信徒或者文學青年式的自戀,反而讓我們看到了非常廣闊的世界。”張定浩說。
張定浩
趙松談到,“新小說派”作家克洛德·西蒙、羅伯·格里耶、杜拉斯等彼此都完全不同,唯一的共同點是他們都反對傳統,否定從巴爾扎克以來建立的一套現實主義語境的方式和價值觀。他們把小說的精神原點設定在福樓拜那里,延續到普魯斯特、喬伊斯、卡夫卡這條線索上。他們強調一種變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而永遠在拒斥模式化的可能,尤其反對被人文主義不斷教化和固定的“意義”與“深度”。在他們看來,在小說中不斷試圖構建意義和深度是保守和腐朽的。小說文本就像一件藝術品,它的外在就是一切,而沒有內在性。
“這對我最大的啟發是,如果把每個人的寫作都視為一條可能的道路,那么所有作家都把一條路走到了終極。寫作者無法追隨之前的任何一個人,而是必須存在于自己的路徑之上。這個路也許短也許長,但都沒關系,你唯獨不能踏入別人的路。”趙松說。
對于趙松而言,小說家始終在一種冒險的狀態,“寫完一本書后,我的滿足感很短暫,之后就陷入了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狀態。作為一個作家最可怕的是再也不能有新的感覺出現,你不知不覺地在重復自己,并掩飾這種重復,這是很可怕的狀態。一個作家的死亡有兩次,一次是寫不出作品而死,另一次是生命衰竭而死。我總想再找到一些新的可能性,讓寫作再延伸一步,再深入到一個陌生的理念中,破除自己文本上的構架。”趙松說。
小說閱讀的“沉浸式體驗”
趙松在談論法國“新小說派”作家克洛德·西蒙時使用了“沉浸式體驗”一詞。一個杰出的作家曾給他帶來的沉浸式體驗,他希望通過作品把這種感受再傳遞給讀者。小白談到,所謂“沉浸式體驗”是作者要構筑一個讓讀者迅速進入語境的空間,并讓人長時間沉浸其中,這是敘事藝術的本質。每種敘事藝術從古到今都在不斷變化,古代的說唱藝人使用史詩的套話,巴爾扎克時代在文本中呈現場景的細節,而到了二十世紀,隨著電影、電視的誕生,人們關于視覺的想象發生了變化,敘事也隨之改變,可以通過一張照片、一個剪影進入到特定空間中。
張定浩談到,趙松的小說注重細節和環境,至于具體的事件,需要讀者親身參與。這種沉浸式體驗的基礎是對讀者巨大的信任,需要讀者有時間去看小說,而不是匆匆而過。而作者也要用語言贏得讀者的信任,讓他們愿意花時間在一個細節和氛圍構成的空間里自己往前探索。趙松能夠讓讀者迅速成為小說內部的人,產生置身其中的感覺,而不是旁觀者,這需要作者很強的寫作能力。
對此,趙松回應,他很少在小說中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比如一個人生活的悲歡離合或者戲劇化的命運。他認為在這樣一個信息極度爆炸的時代,小說家能做的恰恰是退回到相對個人化的視角里,有距離地去觀察、想象和構建一個可以讓人慢下來的文本,而不是急于編織一些博人眼球的故事。“我希望小說中存在一種不確定性和開放性,如果一個世界充滿了答案和標簽,而作者是一個給事物定性的解說者,這是很可怕的。只要我發現了可能性,并在文本里將其保留、放大,并賦予它某種微妙的層次,也許這樣的小說就達成了我的期待。”趙松說。
現場讀者
趙松談到,現實世界的有限性在于個體生命的有限,每個人都不知道生命會延續到何時,這本身帶有悲劇性的色彩。文學存在的價值就是試圖在這種有限性里尋找某種無限的可能。在看一部小說的過程中,可能會感受到一個與日常生活所不同的世界,讓人們在有限的生命中擁有更多豐富的體驗。人從一個嬰兒降生到長大,是一個開放和學習的過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感知力、想象力開始下降,人會越來越趨向一種封閉和確定無疑的狀態,似乎沒有了新的感知的可能,這比生命消失本身還要令人不安。寫作是在回應這種有限性背后的某種殘酷。
“作家始終在把自己推向一個臨界點,始終面臨著深淵峭壁和未知。他俯視黑暗,同時又感受到現實生活不斷傳來的熱浪。他在尋找著某種平衡,找到一種方式來發出他構建的這個世界的聲音。他依靠寫作和閱讀這兩種體驗,保持著某種平衡,以不至于在臨界點上滑落下去。”趙松說。
“等待那個時刻”
小白的小說觀和趙松不同。在小白看來,小說還是敘事,重點是作者能講出事情。“趙松實際上采用的是一種退縮的狀態,因為有電視、電影、游戲、虛擬現實……這些東西的功能或許比文字還要好,所以他退縮了。但我還是更愿意去講事情,愿意講那些不一定講得出來的事情,所以我們對小說的基本判斷可能還是有點差異的。”
小白
“但我也理解趙松。”小白說,趙松在小說中似乎一直在等待一個時刻。他會使用一些反復出現的語句,就像一個爵士樂歌手,開始演奏時會下意識的把習慣性的旋律彈出來。他希望營造一個和讀者一起等待某種未知的狀態。當那個時刻到來了,這部作品基本上就完成了。而作者在寫作中期待某個時刻的到來其實也是一種敘事。小說逐一描寫的那些場景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寫作過程本身,讀者需要跟著作者的心理節奏,體會那種既耐心又焦慮地等待一件事情發生的感覺。
張定浩談到,像莫迪亞諾和村上春樹這樣的作家,都似乎懷揣著某種秘密心事,在日常生活的軌跡之外,孤獨地等待著一些新事物的到來。人們在日常生活之下都有另一重隱蔽的生活,它構成了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內在重量,“一個懷揣故事和秘密的人會是相對比較有魅力的,他會呈現出一種復雜的狀態,像鉆石一樣折射出很多光線,和光滑的玻璃球不一樣。我覺得這也是趙松小說的特質。”
讀者提問
趙松談到,自己在創作中確實會設置某種延滯的效果,營造一種等待的狀態。他認為人只有在等待時,才會關注那些平時不會留意的、微不足道的事物,這時看到的世界就會和日常有所不同。等待的狀態也和小說中孤獨者的語境相關,孤獨者的故事與波瀾壯闊的敘事是反向的,它發生在個體的內心深處,只是一些斷斷續續的只言片語,甚至不能用語言輕易道來。孤獨者的世界里存在某種很微妙的不確定性,從而產生一種延展性,能夠在充滿確定性的環境里制造一些不可想象的變化,“使用‘等待’這樣一個概念,在等待中打磨一個事物或人的不同方面,這也是我的樂趣所在。”
嘉賓為讀者簽名
思南讀書會NO.353
現場:李偉長
撰稿:法雨奇
改稿:陳 思
攝影:隋 文
編輯:江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