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2日15:32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蘇更生、路明、景蠻蠻
10月24日下午,青年作家路明攜其新作《出小鎮記》來到第341期思南讀書會現場,和作家蘇更生、景蠻蠻一起回望少年時的小鎮,探討自己的家庭在小鎮與上海之間的接力洄游。
那么近,這么遠
《出小鎮記》以一個少年視角描寫了幾代人在陸家鎮的生活經歷。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毗鄰上海的小鎮一夜之間來了很多上海人。路明介紹,當年無法返滬的上海知青選擇在離上海最近的陸家鎮落腳,他們覺得我在小鎮,離上海很近,心理上有所依托。
路明
盡管現在從陸家鎮到人民廣場開車只需要75分鐘,但是在路明童年時,從陸家鎮去上海去外婆家需要轉三部車,車程四至五個小時。他曾經不理解母親為什么一定要堅持坐四個小時的車去上海過年,擠在外婆家打地鋪。路明回憶,他去上海時常常一開始很興奮,想到自己會吃到很多小鎮上吃不到的美食,但是過幾天就會厭倦,最后數著日子盼望回去。而快到離開時,母親的臉色就越難看,“過了春節之后,空氣是比較陰冷的。那種氣氛中坐上長途汽車往小鎮開,很多次我看到我媽一路是哭回去的?!?/p>
和母親一樣,當時的知青對于“回家”有著一種倔強和渴望。路明談到,當時的上海工業產值占全國三分之二左右,它代表著與奶糖、運動鞋、自行車、冰箱、手表等等時髦的產品,“人家一看到這個商品是上海產的,自動覺得帶一層光輝?!碧K更生表示,那時的上海是時髦的標志。對于離開上海的上海人而言,回來的心情就格外強烈。
四代人的接力洄游
路明談到,對于上海,自己家庭的四代人有著不同的感受,他自己常常陷入一種矛盾而糾結的心理。小鎮居民打趣他是“小上海”,回滬后親戚朋友則叫他“小昆山”?!拔倚r候隱隱約約覺得自己是昆山人,因為在寫自己的學校時會寫昆山市陸家鎮,最好的小伙伴也在這。但是在家里聽父母的話,心里又有一種感覺,我有一天是要離開小鎮,最后還是要去上海?!钡菬o論如何,16歲以前在小鎮的記憶是他最寶貴的財富,所以他一次又一次想到兒時生活的場景,把這些故事寫下來。
蘇更生
對于母親而言,“上海是她心頭的朱砂痣?!甭访髡f。母親曾和他提過當年離鄉插隊的青年的一個細節——一開始大家過去送,會講一些豪言壯語,但是等到火車一開,因為老式火車啟動時,先往后退一退,然后再往前開,火車動的時候,突然之間一下子控制不住整個場面,哭聲震天。車上20歲不到的少年們本來不想哭,受到感染哭起來,但是到了半路,哭累了,又把背包里的面包、撲克牌拿出來,開始嘻嘻哈哈。所以,“對于這些少時離家的人來說,無論到了什么地方,他們認準自己的家鄉是上海。小鎮像是一個車站,我在這邊停一停,停多久不知道,但是將來一定回上海?!?/p>
蘇更生談到,書中還描寫了路明的外婆——一位沒有離開過上海的上海人,她有時也去小鎮看望女兒和外孫,她從不住女兒家,帶著自己的床單住招待所,學幾句昆山的方言,帶一些大白兔奶糖給鄰居。路明形容自己的家庭四代人在小鎮與上海之間仿佛完成了一次“接力洄游”。外婆是地地道道的“老上?!?,母親因插隊離開上海,自己通過高考回到上海,孩子出生且成長于上海,時間因這座城市濃縮在了這四代人的人生中。
景蠻蠻
回不去的小鎮
陸家鎮上的所有上海家長曾經把回滬希望寄托在了子女的考學之路上,這種一定要回去的倔強使孩子們背負了來自家庭的使命感。路明回憶,當小伙伴在外奔跑玩耍的時候,自己只能坐在房間里背新概念英語、學樂器。他介紹,1997年至2004年是知青子女高考較為集中的幾年,在這幾年中,報考上海高校的多數為上海生源的學生。他們在壓力極大的江蘇高考中,毅然選擇了比省內學校難度更高的上海高校。路明通過高考回到上海后,退休的母親根據“投靠在滬子女”的政策,回到了上海。
在景蠻蠻看來,這種強烈的身份認同感似乎淡化于當下的青年人之中,“我們這一代有點像世界公民。我生長在成都,住在上海,我覺得故鄉只是一個地點,這里有我的家、我的朋友?!?/p>
現場讀者
近幾年,路明重返小鎮,發現小鎮已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曾經走過的橋和留下的記憶都消失在了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小鎮正在遺忘自己。當他上周回陸家鎮做活動時,一個比他晚出生十年的工作人員表示自己童年的陸家鎮和書里面的完全不同,“這十年真的是天翻地覆,很多老的東西消失了,我覺得這本書有記錄的意義?!甭访髡f。景蠻蠻評價,書中的對陸家鎮的觀察和記錄,回溯了當年的時代風貌,書寫中帶了幾分地方志的意味。
讀者提問
與在小鎮和上海之間糾葛的路明不同,蘇更生表示自己童年、青春期的回憶與北京的生活是完全割裂的。她在湖南的小鎮長大,后來去了北京上大學、工作。她覺得自己像是活了兩輩子,“一輩子在小鎮,一輩子在北京?!?/p>
嘉賓為讀者簽名
《出小鎮記》是路明寫作的轉折點,他計劃之后以非虛構的形式書寫上海的故事,包括傳統的手工藝人等等。在蘇更生看來,路明已經從一個自我的寫作擴展到對城市的觀察,在其關于上海的非虛構系列里,能看到很多不同人生的傾訴欲望。
「思南讀書會NO.341」
現場:王若虛
撰稿:馬金戈
改稿:陳思
攝影:遲惠
編輯:江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