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2日16:08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左為郭歌,右為彭倫
10月10日下午,譯者、出版人彭倫攜其譯作《我信仰閱讀——傳奇出版人羅伯特·戈特利布回憶錄》來到第339期思南讀書會,與該書責編郭歌一起,講述戈特利布編輯生涯的傳奇故事。
承上啟下的鬼才編輯
彭倫介紹,美國出版業的猶太人傳統源遠流長。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代,許多從歐洲移民到美國的猶太人創立了大量出版社,包括當時著名的克瑙夫出版社、蘭登書屋和西蒙舒斯特出版社等,奠定了美國出版業的格局。二戰后,美國國會出臺《退伍軍人法案》,大量退伍軍人按照法案條款被送入學校讀書,受到了高等教育。加之全世界范圍內出現了嬰兒潮,美國出現了龐大的讀者群體,初已成型的出版業進入了黃金時代。
彭倫
而同樣作為猶太人戈特利布是這一黃金時代中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1955年,24歲的他進入西蒙-舒斯特出版社擔任編輯助理,短短十年間編輯出版約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震動美國文學出版界,并在出版社內部復雜的人事紛爭中一路升到總編輯。36歲那年,他帶領兩個親密搭檔,突然宣布跳槽克瑙夫出版社,出任總編輯,用二十年時間把原本以精美裝幀著稱、以出版翻譯文學見長但缺乏活力的克瑙夫出版社塑造成美國文學出版社的標桿。56歲時,他又接替做了一輩子《紐約客》主編的威廉·肖恩,接手這份美國最富盛名的文化雜志,再次成為報紙頭版新聞。
彭倫談到,由于處在承上啟下的特殊年代,戈特利布在繼承老一代出版人遺產的過程中,又會與他們發生不可避免的沖突。接管克瑙夫出版社后,他不惜與創始人克瑙夫作對,大膽推翻了書籍設計的傳統,大量出版了美國年輕作家的作品,打破了原來刻板保守的風格。
“編輯應該是隱身的”
盡管戈特利布被公認為是繼麥克斯·珀金斯之后美國最偉大的編輯,但他一度表示不愿意寫回憶錄,他在采訪中說過,“編輯的自傳往往充滿著自吹自擂,另外編輯和作者之間的事情都是很私人的,應該保持私密性,不應該公之于眾。”彭倫指出,戈特利布提到的“自吹自擂”是指與他同時代的英國出版人麥琪勒曾撰寫過一本極富爭議的回憶錄,并且以“世界上最偉大的出版人”自居。但是之后,戈特利布的想法逐漸發生改變。他年事漸長,同時代的很多作家和編輯也慢慢離世。此外,在六十多年的從業生涯中,難免會有一些案例或抉擇引發爭議,戈特利布需要一個為自己辯解的契機。
郭歌
與麥克斯珀金斯一樣,戈特利布始終認為編輯是一種服務型工作,是隱身的。在書中,戈特利布有一個核心觀點——-出版就是編輯把對一本書的最真誠的熱情傳遞給讀者。即便很多作品是編輯和作家共同完成的,但他始終不愿意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痕跡。彭倫提到,《第22條軍規》作者約瑟夫·海勒在《紐約時報》的采訪中提及“沒有戈特利布就寫不出這部作品”,戈特利布馬上致電海勒,讓他不要提自己的事情,他認為這樣做讀者會對作家的水平失去信任。正如他在回憶錄中提到的,“我當時認為,現在依然認為,不應該讓讀者知道編輯對書的干預作用;他們有權認為,他們正在讀的書全部來自于作者。”
在郭歌看來,戈特利布在書中一再強調自己與作家保持一生的友好關系,這也側面反映出戈特利布為作者和作品投入的服務精神。這種隱身服務的背后是他高度集中的效率和充沛的熱情。他在擔任總編輯的時候,還能保持一年親自編輯三十本圖書的驚人效率。盡管沒有薪水,戈特利布退休后依然重回克瑙夫出版社出任項目編輯,并在此期間簽下了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回憶錄版權。
閱讀是一種信仰
如果閱讀是一種信仰,出版人便是相信與傳遞信仰的人。所以,戈特利布以“我信仰閱讀”作為這本書的書名。對此,郭歌談到,“戈特利布把閱讀當成他認識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比如信仰科學的人,會把科學當成他了解所有問題的出發點;信仰宗教的人會用宗教闡述。”嗜讀如命的他曾在大學期間僅用一周讀完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七卷本,這種高效閱讀也一直保持于編輯工作中,他會及時予以作者反饋。彭倫提到,閱讀的廣泛使戈特利布對圖書類型從不設限,無論是純文學還是流行文學,他都做到了最好,“他是美國出版業的一顆鉆石,象征著最好、最有品味的文學。”
現場讀者
一本編輯的回憶錄不僅是作家與作品背后的“軼事集”,它本身具有自己的獨立性與價值。彭倫提到,讀者在閱讀戈特利布的回憶錄時,既要從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某一個具體事件,也要保持懷疑的態度去拼湊事實的真相。郭歌談到,從這本回憶錄中看到整個出版行業甚至整個時代的變遷,比如書籍的宣傳渠道從報紙廣告到邀請作家在書店做活動,再到互聯網的發展使得線上圖書銷售掌握了更大的話語權,其中的流變也很有意思。
讀者提問
「思南讀書會NO.339」
現場:王若虛
撰稿:馬金戈
改稿:陳 思
攝影:隋 文
編輯:江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