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4日16:14 來源:上海日報·海外版 作者:楊泱 點擊: 次
十一月上旬,在松江佘山鎮的稻田里,一群詩人慶祝了松江本土華亭詩社成立10周年,暨詩社新詩集的發布。
這場詩歌沙龍在綿延的金色稻田里舉行,前景處有一個圍著紅圍巾的稻草人,后景處有一個65米直徑的射電望遠鏡,這一望遠鏡也是佘山當地的一處地標。
“如果把我的日常生活比作一截稻穗的話,詩歌寫作就是它成長所必須的陽光和土壤。”漫塵,華亭詩社的現任社長說道。
華亭詩社自2009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之日起,已招募了50多名詩社成員,出版了40多本詩集。詩社的成員有中學老師、文化干部、農民工、下崗工人、村官和海外留學生。
王福友是來自東部安徽省的一名農民工,自2001年起就居住在松江,他寫詩歌有19年了。王福友也是今年的百姓明星。百姓明星是松江區政府頒發給松江市民,嘉獎他們在文化領域取得的優秀成績的獎項。
“我以前的詩歌記錄了我作為一名農民工,生活中的所思所想。隨著我逐漸融入松江的生活,我詩歌創作的重心也逐漸轉移到描寫松江的山山水水。”王福友說道。
王迎高是另一名在2018年獲得百姓明星殊榮的市民,1992年,他從松江電器廠失業后開始寫作詩歌。
“我是一個孤兒,從小由伯父撫養長大。我的伯父是松江的一位地理老師。我曾跟著他去博物館,用描紅描下松江的各個景點,”王迎高說道。“我失業后,有很多閑暇時間。我會騎著摩托車,找些零活干,然后寫一些有關松江景色的詩歌。當現實的一處場景和我小時候描紅時的場景吻合時,我會由衷地興奮。”
徐俊國曾被邀請作為首師大2011-2012年駐校詩人的一名詩人。他也是詩社的中堅力量,總是鼓勵詩社成員在營造詩社團結氛圍的同時,也要彰顯個人的獨特性。
“詩歌寫作是件很專業的事情。我們一方面鼓勵詩社成員夯實寫作技能。另一方面,我們也在鄉村、社區和學校推廣、普及詩歌寫作和欣賞。”徐俊國說道。
張萌曾是松江泖港鎮腰涇村的一名村官,他同時也是腰涇村白鷺詩社的發起人之一。他表示“鄉村是一個十分具有詩情畫意的地方,很適合詩歌寫作。”
李瀟是華亭詩社的成員,同時也是松江二中的語文老師。每個月的第一個周二,他會在方松街道的潤峰苑小區舉辦詩歌鑒賞會。他說:“詩歌鑒賞會服務于社區居民。居民們有各自不同的職業,他們同嘉賓和我互動。我從這個經歷中收獲很多。當人們理解了我在我的詩歌中想要表達的情感時,我非常地感動。”
“詩人可以分為四類,如果我們把詩人比作在陽光底下的人,”徐俊國說道。“第一類是用陰影把陽光弄臟的人,第二類是在陽光中詛咒陰影的人,第三類是在陰影中歌頌陽光的人,第四類是用陽光清掃黑暗的人。”“第二和第三類詩人把自己與世界的關系處理得過于簡單,一個太執拗于陰影,另一個太迷信于陽光。第一類詩人讓人厭惡,第四類詩人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