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2日11:01 來源:上海觀察 作者:施晨露 點擊: 次
在國際飯店品嘗一席名為“上海流水”的定制菜單是什么感受?寫過《上海流水》的作家孫甘露與青年作家王占黑、主持人駱新是第一批“嘗鮮者”。“作家不一定都是美食家,但衣食住行種種日常生活,的確是文學作品的重要主題。歷史上的偉大作家,留下了關于飲食、日常的精彩描述,最典型的就是《紅樓夢》。作家們喜歡用美食隱喻世間萬物,海明威的《流動的盛宴》就是巴黎生活的寫照。”站在國際飯店可以眺望遠方的陽臺上,孫甘露說道。
當七位風格迥異的作家遇見七張獨具特色的餐桌,會碰撞出如何有趣的跨界效應?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導,今年上海書展創(chuàng)新推出“作家餐桌計劃”,依托上海書展高品質文化內容,聯動上海美食節(jié)品牌餐飲資源,通過文學、出版、旅游的跨界破圈,攜手打造串聯商區(qū)、園區(qū)、社區(qū)的人文鏈條,讓“作家餐桌”為這座城市提供更有煙火氣的文學生態(tài),用有滋有味的文化服務滿足市民的品質生活需求。
孫甘露、徐則臣、祝勇、毛尖、馬伯庸、陳楸帆、那多,與嚴鋒、駱新、趙松、俞挺、李筱懿、十二、馬俊豐、王占黑、王侃瑜、李偉長、趙若虹、楊蕾等跨界學者、專家,將走進國際飯店、綠波廊、錦江飯店、荷風細雨、福和慧、蘇浙總會、孔雀廳等滬上七家品質特色餐廳,聯合言幾又書店,帶來從七天延伸至全年的系列文旅體驗活動。
8月10日下午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七家餐廳被授予“作家餐桌”銘牌。“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突破。”錦江飯店總經理華川說,文學的“味道”作為特殊的配料,可以充分激發(fā)食材的底蘊,錦江飯店為“作家餐桌”定制了“至大無外”主題菜單,希望充分呈現文字與食物兼容的魅力。
青年科幻作家陳楸帆剛在蘇浙總會完成了一場“‘外星人吃什么?!’大猜想”錄制,與學者嚴鋒、科幻作家王侃瑜邊吃邊聊,讓他倍感新鮮。“一提起文學,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文字、是書本,是字里行間、縱橫千年的精神漫游與思想碰撞。但大家往往忽略了文學的另一重屬性,它同樣可以是感官的、具象的、日常的。詞句、意象、隱喻具有觸發(fā)大腦‘通感’的神力,能讓人嗅聞情感、聆聽顏色、品嘗記憶。這種全感官、高沉浸式的體驗哪怕是最先進的科技尚且不能實現,而文學卻可以輕易做到。”“外星人會吃什么呢?”陳楸帆賣了個關子,和讀者相約“作家餐桌”見,“開啟舌尖上的文學之旅”。
“年輕時我的第一份工作是郵遞員,工作的人民公園郵局離國際飯店一箭之遙。”青年時代,孫甘露曾無數次在國際飯店周邊來來往往,“這是當時上海最有名的建筑,站在門口經常會想起那個傳說——抬頭看國際飯店,帽子會掉地上。”在七家參與活動的餐廳中,孫甘露挑選了國際飯店。他笑說,這回算是正兒八經在國際飯店吃了一頓飯,也希望借此邀請更多市民走進這個上海的“原點”——1950年11月,當時的上海市地政局對全市進行測量,測量以國際飯店樓頂中心旗桿為原點,由此確立了上海城市平面坐標系;1997年10月,國際飯店內部改造時,在大堂內的旗桿垂直處設立了“原點(副點)”標志,向社會開放。很多人或許沒想到,給人感覺很“海派”的國際飯店豐澤樓竟以魯菜、京幫菜為主打;有意思的是,成長、生活在上海的孫甘露,父母是山東人,無意中與當年從山東來到上海的國際飯店廚師們碰撞出了關聯。這或許就是上海的魅力,這座城市的食物里也藏著許許多多密碼。
說到作家和餐桌,人們常常會想到海明威和哈瓦那的小佛羅里達酒吧,也會想到羅琳寫作《哈利·波特》的愛丁堡大象咖啡館,還有曾經開在紐約上東區(qū)的伊萊恩餐廳,經由作家的發(fā)現和推介,成為紐約最活躍的文學藝術現場,伍迪·艾倫連續(xù)十年坐在這家餐廳的同一張桌子上吃飯……作家與餐廳的故事為城市鋪上了迷人的文化色彩和獨特氣質。
上海書展“作家餐桌計劃”的餐廳是如何選擇的?主辦方之一上海紅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暢尹介紹,七位作家與七家餐廳經過精心“對應”,比如蘇浙總會位于陸家嘴的高樓,這是最有“魔都”腔調的場景,與陳楸帆的科幻筆觸匹配;主打川菜的孔雀廳注重場景設計,有長長的甬道和桌子,和懸疑作家那多的作品感覺契合;而毛尖前往的荷風細雨則是一家主打茶文化的雅致餐館。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畢勝表示,作為原創(chuàng)文學高地的文藝社擁有豐富的作家資源,將這些資源推送到市民觸手可及的地方,或許也能激發(fā)作家們新的靈感。
據悉,今年上海書展期間,“作家餐桌”相關視頻將每天一集在“上海書展朋友圈”多平臺線上播出,“作家主題菜單”、精選文學美食書單、餐廳文學閱讀專區(qū)、文學美食特別線路等將陸續(xù)推出,并在書店、餐廳互推惠民福袋,端出一道道關于文學、歷史和城市故事的“盛宴”。參與活動的言幾又華東區(qū)域總經理鄧凌說,“作家餐桌計劃”讓書店看到了跨出原有界限、與其他業(yè)態(tài)融合的新機遇,希望閱讀寫作與品嘗美食融合,成為這座城市的生活新風尚。
“七位作家為城市留下七張最有內涵的作家餐桌;七條閱讀美食線路勾連起餐廳、書店與城市街區(qū);七份美食書單讓讀者按圖索驥修煉成美食達人;七場線上閱讀活動引導市民體驗、品味文學和美食的雙重質感,發(fā)現閱讀和生活的美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表示,“作家餐桌計劃”是今年書展融合破圈的落地實踐,也是文旅結合潤澤城市的有益探索。本市相關部門將進一步推進文旅跨界,在上海這座包羅萬象的城市里,讓煙火氣與獲得感共同孕育一張張寬廣、包容的文化“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