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5日16:41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曹可凡、陸灝、陳子善、李輝、陳麥青
6月15日下午,人民日報資深記者李輝、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子善、復旦大學出版社資深編輯陳麥青、文匯報資深編輯陸灝、山東人民出版社社長胡長青與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胡小罕來到第305期思南讀書會。六位嘉賓從黃裳的文字出發,追溯其生平,回憶與他的交往,為讀者展現了更加立體真實的黃裳先生。著名主持人曹可凡擔任活動主持。
“一輩子的戰士”
1986年左右,入職文匯報不久的陸灝第一次去拜訪黃裳先生,之后兩人交往長達近30年。他笑言黃裳自稱自己年輕時就是“闖禍的胚子”,從1949年在文匯報上發表文章提倡復興魯迅雜文,到上世紀90年代與柯靈打筆仗,“像是兩個高手在交戰”。
在陸灝看來,“黃裳一輩子,都像是戰士。”曹可凡也表示,即使到了晚年,黃裳依然可以寫八千字左右的文章,有鋒芒、尖銳,“像年輕人的文章一樣,富有戰斗力。”
陸灝
1982年11月,陳子善第一次給黃裳寫信。他談到,“他(黃裳)對年輕人熱情,雖不多言,但善于聆聽。”黃裳先生還很好學,興之所至常常會提問,“這是怎么回事?”在老一輩的作家里,黃裳是難得的能夠在后期寫作達到新高度的作家。
同時他對人、對觀點的褒貶,都有自己的堅持和原則。“他晚年的文章,包括收藏的那些戰斗性很強的文章,都是性格強的表現。”陳子善說,“他喜歡一個人的文章,也會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會贊同全部的觀點。”
陳子善
李輝曾與黃裳在《黃裳自述》《劫余古艷》和信札往來整理的出版工作上共事,在他眼里,黃裳90歲還在打筆仗,“是非常有勇氣、非常好玩的人”。
李輝
陳麥青記得第一次見面時,黃裳一聲不吭從房間里拿出乾隆本、康熙本、明初本等不同年代的古籍對他進行了“學術考試”。寡言的黃裳談到古籍版本,話總是會多起來。
陳麥青
陳麥青回憶,黃裳敢于直接點明他人文章的利弊優劣,常常直言不諱。為了和別人打筆仗,他還會專門去閱讀對方的專著文章,“他真的很有銳氣,性格的強烈到老也改變不了。”
“多面手”黃裳
陸灝曾問黃裳,“在作家,記者,藏書家,翻譯家中最看重自己什么身份?”,黃裳回答是“散文家”。黃裳最早期其實是記者,但這個身份往往被忽視。七七事變后黃裳從天津到上海,正值文匯報創刊,他時常給文匯報投稿。后來文匯報辦副刊,邀請黃裳做文匯報特派員,在南京時期他寫下了著名的《老虎橋邊看‘知堂’》。陸灝說,“無論是新聞還是散文,他的筆法都是用散文的筆法。”
陳子善談到,在文學史上能夠憑借散文居一席之地的,只有周作人等極少量作家。當代文學中,黃裳的散文成就是一流的,“他的散文是可以反復重溫都能有所得的。”
曹可凡
陳子善說,“他的文學道路,尤其是對收藏、散文、雜文的觀點,能給我們很多啟示。我們一般認為黃先生散文寫得非常好,書畫寫得非常好,版本研究得很精到,實際上他的雜文也很精彩。”
現場讀者
李輝介紹,理工科出身的黃裳,翻譯過關于坦克的書,后來又翻譯了《莫洛博士島》的后半部分以及屠格涅夫的一些作品。
作為藏書家,黃裳從不吝嗇給友人展示他的珍貴藏本,也放心讓他們隨意翻閱。“我的書只給懂的人看,懂的人即便不用手套也不會把書弄壞。”陳麥青借走《前塵夢影新錄》手稿本進行影印,借出幾個月黃裳也不管不問。陳麥青說,“他是對懂的人放心。”
《黃裳集》與《黃裳致李輝信札》
為紀念黃裳先生百年誕辰,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多卷本圖書《黃裳集》,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黃裳致李輝信札(釋文本)》。
胡長青提到,《黃裳集》的出版是為了向黃裳先生致敬。作為現當代著名的學者、報人、散文家,黃裳先生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文人精神,這種傳統的文人精神,對整個文脈的傳承和傳統文化的繼承都有重要的意義。
胡長青
陳子善介紹,《黃裳集》分為四個部分:創作卷、古籍研究卷、譯文卷、書信卷。由李輝、陸灝、陳麥青等來自不同知識背景、專業背景的人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所有人都想盡力為黃裳編纂一本好的文集,在黃裳《獵人日記》早期譯本中,因當時的條件限制只能夠放入一張彩色插圖。陳子善在后期編纂中,將23張插圖按彩色原樣放入書中。“第一次以原始的面貌跟讀者見面,黃先生如果知道,他也會高興的。”
胡小罕
胡小罕談到,影印版和釋文本《黃裳致李輝信札》雖然是兩本小薄本,但是其中豐富的歷史內涵,給年輕人了解那個時代文人間的交往、社會、環境等各方面提供了可能性。
這本書信集是在2018年影印版的基礎上重新整理的版本,收錄了1988年到2011年黃裳給李輝的所有書信,李輝特意加上了黃永玉畫的來燕榭藏書票。“在黃裳先生百年誕辰之際,這也是我們對黃先生的感謝,感謝他用這樣好的方式,延續了我們的文化。”李輝說。
現場:王若虛
撰稿:周劼妤
改稿:陳 思
攝影:遲 惠
編輯:江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