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5日16:09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左為末之,右為談瀛洲
8月3日下午,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教授末之攜新書《一個人·十四行》來到思南讀書會第314期的現場,與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教授談瀛洲一起分享閱讀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心得體悟,以莎翁詩學為一道棱鏡,引領讀者透過它看到不一樣的生命。
用詩歌提煉“玫瑰的香氣”
雨果在《莎士比亞傳》中這樣形容莎翁作品:“在莎士比亞作品中,百鳥在歌唱,灌木在抽葉,人們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云彩在游蕩,天氣時冷時熱,晨鐘暮鼓,朝發夕至,森林竊竊私語,人們促膝交談……”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有許多關于花卉與植物的細節和隱喻,有人甚至說他是一位植物專家。
末之
在末之看來,植物在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中擔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植物有時象征人們的身份,有時影射著人們的外形或性格?!鄙勘葋喯矚g把俊美的青年比作各種各樣美好的鮮花。
如在第99首中,“溫柔的小偷啊,若不是從我戀人的口中盜來了馨香,你的芬芳又來自何方?…戀人啊,我譴責百合花盜用了你的纖手…再瞧那玫瑰花膽怯地站在枝頭上, 紅的,偷你的慚愧,白的,偷你的絕望…”莎翁將青年清新的呼吸比作紫羅蘭的香氣,將他潔白的雙手比作百合,將面容比作不同的玫瑰。
莎士比亞在十四行詩里運用最多的可能是玫瑰的意象。談瀛洲談到,莎士比亞使用意象不是簡單地做一個比喻,意象在詩歌中會不斷發展出新的內涵。比如“玫瑰”一開始是一個美的象征,“種一棵玫瑰”意為“生育”,希望“美”繼續繁衍下去。隨著意象的發展,玫瑰的香氣成為了美德的象征,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像玫瑰一樣芬芳。到后來,鉆在玫瑰花瓣里的蟲子也成為了意象的一部分,詩人將“蟲子”比作玷污美好形象的行為。
談瀛洲
人們為了美的流傳,將玫瑰的香氣提煉出來,成為詩歌中提到的“香精”。談瀛洲說:“香精能夠在冬天沒有玫瑰的時候繼續散發香氣,詩歌能夠在俊美青年的肉體消失后繼續讓人看到他是怎么樣的人。”莎士比亞的詩歌用另一種方式提煉出俊美青年的美,讓這種美能夠超越歲月達到一種永恒。
“我愛人的雙眸絕不似驕陽”
末之談到,在世俗標準中的美人膚如白雪,目光炯炯似晨曦,但莎士比亞特別反叛、獨樹一幟,在十四行詩第130首中,他寫道:“我愛人的雙眸絕不似驕陽。”末之說:“‘不似驕陽’本身是特別有意思的創作態度。愛不一定是理性的、有序的,它既是締造秩序的一種力量,同時也是破壞秩序的力量?!?/p>
談瀛洲認為,與之前描寫“美少年”的詩歌不同,寫給“黑夫人”的情詩體現了莎士比亞對十四行詩傳統的革新。過去十四行詩中的美人有金色的頭發、雪白的胸脯,而莎士比亞對女性美貌的描寫進行了顛覆,“黑夫人”有著鐵絲般的頭發和暗褐的胸膛。在詩中,“黑夫人”蠱惑了“我”,又勾引了“我”的好友。談瀛洲認為,黑夫人之“黑”某種意義上是一種象征,既是外表也是內心。
現場讀者
詩中所展現的不同尋常的審美和愛情可能跟莎士比亞離經叛道的性格也有關。末之談到,在英國作家安東尼·伯吉斯創作的莎士比亞文學傳記《不似驕陽》中,莎士比亞曾經是一個小鎮上愛做夢的少年,他想出海、也想做詩人。他與一個叫安妮的女孩發生了愛情,在女孩家人的逼迫下二人結婚。但莎士比亞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寫作夢,他逃跑到倫敦,開始了劇作家和詩人的生涯。莎士比亞的一生都不符合常規,充滿了反叛的色彩。
“所以我們不一定要亦步亦趨追求標準,我們可以完全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這也是我取名《一個人·十四行詩》的用意,每個人都可以從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看到獨特的藝術魅力?!蹦┲f。
現場讀者
末之與讀者分享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視頻,在劇中,羅密歐與朱麗葉一見鐘情,二人互訴衷腸的橋段就是一首完整的十四行詩。同樣,在戲劇《愛的徒勞》幾位男青年偷偷寫十四行詩求愛。
談瀛洲說:“有學者做過統計,莎士比亞的劇本有70%左右是用素體詩寫的,就是不押韻的詩,還有25%是用散文寫的,只有剩下5%是押韻詩,包括十四行詩在里面?!彼劦?,十四行詩往往會運用在比較特別的時刻,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一見鐘情的片段,用押韻詩符合當時甜蜜的氣氛。
“珍存和延展生命的點滴印記”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共154首,結構上分為三部分:1-17首勸一個俊美青年早日結婚生子,把美好傳承下去;18-126首是描寫詩人與青年關系的起承轉合;127-154首獻給一位“黑夫人”,“黑夫人”、詩人、青年形成了非常神秘的三角關系。在前言中,十四行詩是獻給一位“W.H.先生”,W.H.先生、美少年、黑夫人到底是誰?他們和莎士比亞是什么關系?這些問題至今沒有統一的答案。
為什么莎士比亞在第一部分選擇勸人結婚生子這樣看似“沒有詩意”的主題?末之談到,這可能是由于當時倫敦瘟疫盛行,為了維持生計,莎士比亞接受了一位貴族母親讓他作詩的委托。
讀者提問
談瀛洲認為這可能跟當時的時代環境有關。文藝復興時期,大家都在閱讀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在《會飲篇》里談到,生命存在的目的是追求不朽,而追求不朽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生育,讓自己的生命在后代身上得到延續;二是通過生產精神作品,比如一首詩、一本書、一種制度等等,從而把自己的思想傳給后世。
莎士比亞沒有留下后代,但他的詩歌更加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末之說:“真正傳承下來的不是年輕人的美,真正傳承下來的是莎士比亞的詩歌,是十四行詩在跨越的時空中得到了永生?!?/p>
嘉賓為讀者簽名
莎士比亞害怕自己在創作中不斷重復自我,但是在閱讀中末之感受到:每一個詩篇、一句詩行的感悟都是珍存和延展生命的點滴印記。末之說:“莎士比亞的作品就像一個棱鏡,投射出不同的生活。透過這道棱鏡,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生命,看到變化的四季?!?/p>
現場:陳 思
撰稿:法雨奇
改稿:陳 思
攝影:隋 文
編輯:江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