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06日13:55 來源:東方網 作者:孟繁嘉 點擊: 次
5月4日下午,桂興華朗誦詩集《領跑者》研討會在上海書城舉行,本次研討會的主題為“新時代·大格局·正能量”,旨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作品,提倡詩人更多地關注社會現實,深入時代前沿領先思考。
此次研討會由上海市作家協會指導,上海人民出版社、浦東新區桂興華詩歌藝術中心主辦。活動以線上形式開展,上海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偉、《文匯報》副總編繆克構、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長何建華、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總編曹培雷、中山醫院黨委副書記李耘等二十多人參加。
著名朗誦藝術家丁建華、易峰在活動現場分別朗誦:《領跑者逆風而上》、《陸家嘴:特別的豐碑》,以充沛的情感呈現出詩歌藝術“可聽可見”的獨特魅力,楊斌華、孫琴安、徐芳、姚建良等多位學者、評論家、詩人、攝影家紛紛發言,圍繞桂興華新作《領跑者》,對詩歌的藝術形式及現實意義、政治抒情詩的創作價值和桂興華詩歌的辨識度等進行交流探討。
27年創作14部政治抒情詩 呈現桂興華敏銳的時代目光
從1993年出版的《跨世紀的毛澤東》到2020年新作《領跑者》,27年間,桂興華創作了《鄧小平之歌》等14部政治抒情詩,三次進京演出,多次獲獎,在全國引起反響,這正是因為作者以敏銳的視角抓住時代特征,充滿藝術感染力地全景式反映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
上海市作協黨組書記王偉表示,詩歌在歷史發展和思想解放的過程中也可以被視為“領跑者”,而桂興華創作的政治抒情詩將目光對準現實題材,注重社會變遷,讓詩歌走出“杯底風波”,具有廣闊的時代格局和哲學思考。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長何建華認為,上海這座城市出現桂興華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因為上海這座城市的底色是紅色。二十多年來,桂興華的創作一直在轉型升級,兼具史學家的探尋、哲學家的思考、學者的研究和畫家的藝術感,桂興華善于將思想凝聚成詩歌作品,可以被稱為中國當代政治抒情詩創作的“領跑者”。
作為浦東發展的見證者,桂興華表示,在詩歌創作的過程中,自己的思想和觀念也在不斷成長,他認為詩歌創作應該更多地著眼于社會現實,用小故事展現大格局,提高政治抒情創作的藝術感染力。此外,桂興華還暢談了正在加緊創作的獻給建黨一百周年的長詩,其緊扣"槍聲,山溝,田野"的系列篇章以獨到的視點和用意引發了與會專家們的興趣。
一線采風精雕細琢 讓詩歌藝術“可看又可聽”
政治抒情詩首先是“詩”,需要成熟的藝術技巧、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滿的意象,詩歌創作要貼近生活,避免“思想大于形象”。
談起自己多年的藝術創作,桂興華表示,詩歌要追求真、大、實,在設計長詩宏大的框架時加強紀實性和形象化,從事態的具體發展過程中跳出來,不拘泥于實景、匍匐于形象之中,正如《領跑者》中的那張地圖、那排橋樁、那聲號子、那片景區、那位打工者……通過具象升華讓蘊藏的主題逐步顯現。
詩歌中的意象從何而來?《文匯報》副總編、上海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繆克構表示,桂興華多年來保持記者深入一線的習慣,深入采風挖掘細節,正是這些經歷讓他對時代發展有了更加敏銳的把控,完成了大體量的政治抒情詩創作,為上海詩壇贏得了美譽。
深入一線獲取素材靈感后,詩歌創作還需要藝術打磨。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總編曹培雷贊揚了桂興華對創作精益求精的態度,不斷打磨作品,因此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又一本桂興華作品,精心打造了上海的這一張文化品牌。
上海作協研究室主任楊斌華認為,桂興華創作有三大特點——精心解構,精準聚焦、精細雕琢,正是對“精”的堅守,讓他的詩歌作品避免了創作雷同化,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其藝術手法和創作形式值得理論界進行深度研究。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孫琴安提出,畫是看的藝術,音樂是聽的藝術,而詩歌則是“可看又可聽”的藝術,桂興華這些年的藝術創作不僅創造了一大批讀者,也創造了一大批聽眾,在視覺與聽覺的結合上也可被視為“領跑者”。
在研討會現場,上海中山醫院黨委副書記李耘講述了桂興華創作抗疫組詩的經過。回憶起當初的創作過程,桂興華再度哽咽,其創作的組詩《逆行的中山之心》深受逆行者及其家屬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