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4日13:05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徐明徽 點擊: 次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這一天是讀書人的節日。多年來,上海讀書會的閱讀推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今年上海市作家協會和虹口區宣傳部聯合舉辦了2019年上海讀書會的主題論壇“在祖國閱讀”,上海各大讀書會的運營人和策劃人齊聚在建投書店,回顧這些年上海在閱讀推廣中取得的一些成就以及探討其中存在的難點和問題,以期共同展望閱讀的明天。
上海的讀書會基本選擇了周五晚上或周六下午等某個固定時段,在固定的閱讀空間內,有一個或者一批熱心閱讀的推廣人為打造讀書會默默付出。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王偉認為,現在讀書會的數量很多,除了錯位發展形成特色之外,上海的各大讀書會已經開始相互呼應,形成聯動,持續地增厚著上海整體閱讀氛圍。
“十年來上海的閱讀氛圍和活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上海的閱讀推廣活動無疑處在國內最前沿,中國所有重要的出版社、作家學者、新書都會選擇在上海,與上海媒體、讀者以及和這座城市最擁有文化判斷力和文化鑒賞力的受眾見面。”世紀出版集團副總裁闞寧輝概括十多年來上海讀書會的特點為四個“定”,分別是“定點、定時、定位、定人”。“定位是上海讀書會品牌最了不起的地方。許多讀書會都有自己獨立的價值判斷,面向市場,面向潮流,面向公眾,建立起自己對于人文、內容和價值的判斷體系。”
闞寧輝說,十年前愛爾蘭作家科爾姆·托賓在上海圖書館進行的一場全英文的演講給了他深刻印象,當時各地的年輕讀者涌入和托賓交流,令他十分感動,“托賓說沒想到自己能在中國上海有這么多知音。后來托賓受邀成為上海國際文學周的參與者,也在公開場合給上海文學很高的評價。這個例子足以說明上海讀書會的特色。”
上海圖書館的招牌活動“上圖講座”已經堅持了40年了,上海圖書館和出版界聯合在一起,是促進全民閱讀的主力軍。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回憶起1978年1月6日下午的第一講萬分感慨:“第一講的主題是‘緬懷周總理’,那場講座現場有2000多人。那時候場地有限,我們的前輩就在上海各個電影院、劇場租場地舉辦讀書活動直到今天。”
陳超說:“40年來,這個平臺上不僅僅是為廣大讀者提供了學習獲取新興的知識渠道,同時也是一個專家學者、文化名家的交流平臺。‘上圖講座’的直接聽眾165萬人,間接聽眾遠遠不止,因為我們每一場講座都有錄音錄像,上圖已經建立了覆蓋全國幾百個圖書館網絡,會把一些講座的光盤送到這些暫時沒有條件自己主辦講座的圖書館,他們可以通過看光盤、看錄像、聽錄音,現在已經通過互聯網、音頻在傳播。”
對于讀書會的發展,陳超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引領意識,需要在實體和虛擬兩個陣地再做進一步的探索,還需共同努力;二是平臺意識,讓圖書館的空間成為平臺,集合全社會的資源一起來做閱讀推廣活動;三是創新意識,這種開創意識不僅僅是對平臺資源的開創,還要對很多新技術的開創,比如開發微信、音頻節目等渠道。”
東方講壇旗下的望道讀書會,這個名字,除了為了緬懷《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譯者陳望道,“望道”二字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和開啟的閱讀想象也足以讓人熱切期待。“我們的特色和定位主要是兩個,一是社科,第二是普及,我們在社科知識、學術思想深度普及上下工夫,同時與觀眾深度互動,與媒體深度融合,通過渠道深度傳播。”望道讀書會的負責人之一解超介紹,自2014年讀書會成立以來,已經集聚了一大批的忠實讀書群。
文匯講壇的定位是熱點問題的學術解讀平臺,《文匯報》記者李念介紹,文匯講壇還在探索幾方面內容,第一是如何在AR時代把快讀和慢讀結合起來,二是如何把顯示困惑和經典結合起來,為了讓聽眾更好地參與和發揮特長,講壇開始之前每次都空出了5分鐘讓聽眾們講講各自行業的新變化;三是如何與各種形式的書店結合起來,如果在書店可以進行很好地閱讀,對書店和讀者感受文化都有好處。”
美好的閱讀一直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是大家的共識。在與滬上各大讀書會負責人交流后,王偉認為有五大方面可以重點努力:“一是加強導向,真正承擔起城市文化建設與繁榮的重任;二是辦讀書會不忘初心,要繼續以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根本目的;三是讀書會不求數量而是一定要辦出特色,堅定走內容發展;四是強化品牌意識,能夠讓城市閱讀的活動實現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