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2日11:27 來源:上海觀察 作者:施晨露 點擊: 次
上海中心大廈126層“巔峰632”空間,垂直高度583.4米。今天(4月20日)下午,“史的壯麗、詩的斑斕”在這里奏響。《浦東史詩》·上海之巔朗讀會上,長篇報告文學《浦東史詩》作者、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第一個登臺?!霸趯戇@部作品時,我就希望它能達到一定高度,因為上海是一座有高度的城市?!焙谓鞲锌?,“感謝上海人民給了我這個書寫和朗讀的機會?!?/p>
“可以這么說:人一生大多數的日子都是很隨意的,但就是這些很隨意中的某個日子,極有可能改變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半個多世紀前,當我從驚魂中醒來的時候,所觸摸到的浦東大地是陌生、冰冷和貧瘠的,以及面臨死亡的驚悚......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本來并沒有什么特別意義,但就是因為這一天,我第一次乘著美麗的游輪,在黃浦江上重新觀望那片給予了我生命的浦東大地時,竟然完全著迷,并且忍不住流下了感動的淚水……”何建明朗讀的是一段創作日記,命名為“我的癡迷與淚水”。
時間倒回一年前的3月,那是何建明接受委約來滬采訪的第一天,作家記錄下了這天的城市溫度。“白天的上海異常晴朗與溫暖,明媚春光下的浦江兩岸,那種美麗無法用語言和文字形容,甚至會讓人想用跪拜的方式,來向這個城市、這個時代和我們偉大的國家致敬,但似乎即便如此,仍不能徹底釋懷內心的情感。”傍晚,少有的一陣陣春雷響徹黃浦江的上空,“我仿佛聽到一個偉人的聲音在天際回蕩”——“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當作家特意用四川口音讀到最后一句,全場聽眾用掌聲表達著,與那個場景下的創作者同心一氣,感受到同等沖擊與召喚的心聲。
創作《浦東史詩》期間,何建明查閱了逾千萬字材料和文獻檔案,采訪上百位浦東開發開放親歷者,實地探訪浦東城鄉和現代化建設火熱現場。上海中心大廈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顧建平對作家多次來訪的情景記憶猶新,那些深入交流的細節最后呈現為《浦東史詩》第四章“地標之美”中的“與天對話,我是‘中心’”一節,“作家飽含深情的描述讓我這個上海中心的親歷者都深深動容”。在顧建平看來,上海中心就處于浦東,它的成長是浦東開發開放的縮影。坐上急速攀升的電梯,登上上海中心大廈觀光層俯瞰整座城市之前,排隊等待的世界各國游客都會觀看到一部短片,講述“上海成長的天際線”?!?840年開始,上海城市的天際線在不斷長高,特別是浦東,從一片灘涂,農田低舍,到摩天大樓不斷拔地而起,直到上海中心定格上海天際線的最高點,這一過程見證了浦東開發開放的輝煌?!鳖櫧ㄆ秸f,建筑所展示的不僅是技術的高度,更包括城市精神的厚度和人文的溫度,就像上海中心大廈不僅以“垂直的城市”自詡,更要成為“垂直的人文藝術中心”。
請聽作家是如何在《浦東史詩》中描述這一城市地標的。上海廣播電視臺“側耳”團隊主播印海蓉、施琰、陶淳、王幸、朱亞南、臧熹、雷小雪、葉子龍、邢航的朗誦,讓聽眾置身于作家對場景與感受生動的記錄里——“當東方明珠放射光芒、金茂大廈披著金光閃亮登場、環球金融中心以勢不可擋的強大力量脫穎而出之后,上海人和全國人民,當然還有關注中國每一次進步與發展細節的世界各種目光,都發現浦東還有一個更加絢麗奪目、美輪美奐、無法比擬的更高地標建筑——上海中心大廈正在悄然“躥”起.......天!真的是天就在我眼前,我就在天的面前之感”;也隨著作家的思緒陷入思考——“浦東設計者們從一開始就注意到絕對不能以‘高’來取勝、取美。然而,他們的心中也有一個強烈的愿望:一定的高是必須的;高而時尚、高而現代、高而具有傳統文化元素,才是真正的符合中國國情和上海市情之美?!?,就是我們自己。天,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我終于明白了上海人為什么將最高的摩天大廈稱之為‘上海中心’。因為這里,是上海人看這個世界、追求自我完美,實現自我理想、抵達自我境界的一個地方。這個地方通達地心,連至天際,也就觸及著我們自己的心靈,以及心靈淬出的世界……”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崩首x會臺下,有第一批奔赴浦東建設前線和浦東開發開放的建設者代表,上海新聞出版界、文學創作界和市民讀者代表,聆聽朗讀會的千言萬語都濃縮成前進的號角。當“側耳”主播們朗誦到尾聲:“上海——我們中華民族全體人民邁向強盛的一種姿態的開始和準備!這才是浦東開發開放的精神實質、目的所在;這才是鄧小平生前甩向世界的最后一張 “中國王牌”;這才是上海人為走向世界舞臺中心而打造的不沉的航母,是中華民族在世界舞臺中心最精彩的展現;這才是 “上?!?——如上海人說的“上路”一樣的準確語意: 向大海的遠方前進!”掌聲經久不息。
此次活動拉開上海新聞出版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上海解放70周年序幕?;顒佑缮虾J兰o出版集團、上海市作家協會、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浦東新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上海中心大廈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主辦,上海文藝出版社、浦東新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側耳工作室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