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9日11:14 來源:文匯報 作者:王筱麗 點擊: 次
此情可待成追憶,上海作家沈善增逝世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了一年多。4月8日下午,沈善增先生追思會在上海作家協會舉行。追思會由孫甘露主持,孫颙、陳思和、王小鷹、王曉玉、谷白等作家與沈善增的家屬出席,共同回憶與“沈教頭”相處的點滴以及他為上海文壇做出的貢獻。
“過去我和沈善增總是隔三差五地聊天,感覺他已經是我生命血肉的一部分,雖然他已經去世一年了,但至今我依然覺得他還在這個世界上。”陳思和表示。
熱心、赤誠,想起沈善增,追思會上的作家們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這兩個詞。上世紀80年代,沈善增擔任上海作協青創會小說創作學習班的帶課老師,被尊稱為“沈教頭”,學習班中走出了包括孫甘露、金宇澄、殷慧芬、阮海彪、程小瑩等一批優秀作家。
“找感覺、要真誠、反奶油。”沈善增當時提出的寫作口號中肯而直白,而“沈教頭”的認真負責至今也令不少人記憶猶新。據回憶,沈善增對于學員比對自己的孩子更盡心盡力,經常徹夜與他們交流探討文學,批改的每一篇作業里都有他密密麻麻的字跡。而當學員們交出了優秀的文章后,他比自己發表作品還要興奮。
不僅是作家,在沈善增朋友們的眼中,他更是一位思考者,一位有擔當的文化人。“沈善增是個有思想的人,不從眾,不趕時髦,在去世前仍不忘思索”。在作家王曉玉眼中,沈善增從不倦于動腦,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止,思考不止。
沈善增晚年醉心于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發表了相關學術專著 《還吾莊子》 《還吾老子》等。“沈善增有著強烈的文化責任感,他用屬于自己,屬于作家的眼光來看待中國文化,并且想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訴給更多人。”作家孫颙說道。
如和煦春風,如皎潔秋月,這位“一直貢獻的多,獲得的少”的作家曾為上海文壇帶去源源生命力,而未來他的熱誠,他的文字也會永遠被銘記。
沈善增主要作品:長篇小說
《正常人》
《當繆斯伸出金手指》
中短篇小說集
《心理門診與魔鬼》
紀實文學
《我的氣功記實》
文史哲隨筆和著述
《上海人》
《不惑是一種境界》
《還吾莊子》
《還吾老子》
《壇經摸象》
《孔子原來這么說》
《崇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