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3日14:10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彭倫、科林·巴雷特、譯者向丁丁、周嘉寧
3月23日下午,愛爾蘭作家科林·巴雷特和青年作家周嘉寧作客290期思南讀書會,兩位嘉賓圍繞科林的小說集《格蘭貝的年輕人》探討了短篇小說的青春敘事,以及小城鎮這個特殊的空間。出版人彭倫擔任活動主持。
“被困在小鎮的年輕人”
主持彭倫介紹,短篇小說集《格蘭貝的年輕人》2013年于愛爾蘭出版,該書先后斬獲弗蘭克·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愛爾蘭文學魯尼獎和英國《衛報》首作獎等多種獎項。其中的小說《假面》發表于最新一期的《小說界》雜志,小說集的中文版將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彭倫
書中的故事均發生在虛構的小鎮格蘭貝,小鎮的原型是作者科林·巴雷特的故鄉——愛爾蘭西部潮濕而陰郁的小鎮。七篇小說講述了在愛爾蘭經濟衰退背景下小鎮上年輕人的青春故事。
科林強調自己并不是忠實地記錄這場危機,而是在描寫危機帶來的影響,包括對人情緒的改變等等。“你可以看到有些人的人生被這場危機永遠地改變了,這個變化至今并沒有完全結束。”
科林·巴雷特
談及對愛爾蘭的印象,周嘉寧表示,“第一感覺竟然有一點無望”,陰郁的天氣令人孤立無援,而書中年輕人的生活狀態與這個國家的氣質是相似的。
“年輕人被困在小鎮上”是一種共通的狀態。閱讀《格蘭貝的年輕人》使周嘉寧聯想到奧斯卡提名的紀錄片《滑板少年》——在滑板上飛馳的美國少年最后卻擺脫不了被困在原地的命運。
《小說界》
在她看來,無論是美國的還是愛爾蘭的年輕人,都面臨著一種無望。“這種無望的核心是一種共通的情緒,是一種可以得到共振的情感。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土壤的培育過程中,最后孕育出來的情感的表現形式是不同的。”
“溫柔的心碎”
周嘉寧談到,在《格蘭貝的年輕人》中,人物始終是在行動過程當中,不斷在克服行動當中所碰到的各種各樣的阻礙。以書中的《以馬為嬉》為例,殘酷的故事中又蘊含著來自自然的溫情,馬和主人公以及主人公的兒子之間建立了超越人本身情感的震動。
周嘉寧說,“我一直提心吊膽地看到最后,擔心主人公脆弱的生命到底如何。不過到最后即便是心碎,也是很溫柔的心碎。”
周嘉寧
“溫柔的心碎”也同樣出現在另一篇小說《假面》中,這是科林最喜歡的一篇。故事的主人公是加油站工作的小鎮青年巴特,他在受到一次莫名的暴力襲擊后,“沒有仇恨和憤怒,甚至都不想報復”。巴特選擇溫和地守著加油站,身邊的同事來了又走,只有他一個人留在這里。
科林表示自己喜歡平靜的故事下隱藏的溫情。年輕人具有無窮的精力,當他們被限制到小鎮這樣極其有限的空間時,旺盛的精力只能通過暴力、毀滅等形式發泄出來,而“我想把這種暴力與毀滅和溫柔、親密的關系相對照,記錄超越局限的溫情時刻。”
現場讀者
兩篇小說的結尾都出現了視角的突然轉換,科林認為,短篇小說中沒有足夠的篇幅去描寫一個人全部的人生,甚至沒有條件表達一個人在一段人生經歷當中發生的變化。
“轉換視角可以把你的人物突然間變成一個全新的人物”。寫作視角的突然轉換會給篇幅有限的短篇小說更多的可能性,戲劇性地將親密、溫柔和暴力、緊張結合起來。
“拓寬作者和人物之間的距離”
《格蘭貝的年輕人》中的小說大多是科林在二十七、八歲時創作的。他以一個年輕人的視角寫了小鎮中的一群年輕人。彭倫提出:當一個作家不再年輕的時候,還能不能把年輕人寫得那么好?隨著年齡的增長,作家的寫作范圍會擴大還是因人而異?
科林回應,“對于一個年輕寫作者來說,你還在生長階段,你還在試圖找到自己的聲音。”他表示自己希望不斷超越年紀的局限性,對于一個不斷成長的作者來說,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作品、不斷地經歷不同的人生,以此找到寫作的能量和焦點。
讀者提問
周嘉寧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的經驗會越來越豐富,再回過頭寫一個年輕人,毫無疑問會更好。“當你年輕時,你的人物和你是站在同樣的平面上,你的視角會受到限制。你觀察他的時候只能站在他的面前看他,你甚至都沒有能力往后走幾步。”
嘉賓為讀者簽名
因此,在拓寬自己對世界的理解的同時,也是在拓寬作者和人物之間的距離,這種距離可以讓作者調動全部的人生經驗去虛構人物。
思南讀書會NO.290
現場:陳 思
撰稿:馬金戈
改稿:陳 思
攝影:隋 文
編輯:江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