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3日14:13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王蘇辛、張楚、王繼軍、程德培
3月2日下午,作家張楚攜新書《中年婦女戀愛史》來到第287期思南讀書會,與評論家程德培、《收獲》編輯王繼軍一同探討愛與性、縣城小人物的生活以及中年人的精神狀態。青年作家王蘇辛擔任主持。
從生猛到平和
《中年婦女戀愛史》一書收錄了張楚2015年至2017年間的中短篇小說。談及張楚的小說特點以及創作風格的變化,程德培認為,早期張楚小說“很不安分”, “逃離”是其創作的重要母題。小縣城的人“逃離”城鎮、家庭、情感、童年,裹挾著年輕人不安分、焦慮的向往。他說,“現在的張楚長大了,像是中年人了。”
張楚
中年人張楚在心里窺視外面的世界,但身體依然留在縣城中。他談到自己年輕時一度渴望逃離壓抑的縣城生活,周六坐公交去北京喝酒,喝醉了躺一天,到晚上八點坐火車回家。在縣城沒有人與他聊文學、理想與精神世界,“你對世界的認識被框在每一條陳舊的街道還有來來往往的熟人里”。
現場讀者
到了現在,“長大了”的張楚習慣于縣城里的“條條框框”后的“無所不包無所不有”,“你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好像在籠子里,你在外面飛的時候也會渴望回到籠子。”
“他的自我是從善開始的”
程德培認為,張楚書寫的是命運歲月的殘酷,但他始終有一顆惻隱之心。他的評論《要對夜晚充滿激情》中提到,“黑夜”是張楚經常談到的事情。程德培談到,小說家要關注這種無法避免的、但常忽略的問題,“那些從寂靜深處流溢出喧囂的雜語和嘈雜之聲”。他寫《人人都有一口漂亮的牙齒》,卑微的小人物抽煙喝酒是永恒場景;寫《中年婦女戀愛史》,從茉莉的情感故事到時代的風云變幻再到外星的科技文明,虛實相間。張楚帶著同情憐憫之心寫下那些卑微的人物、無情的歲月,讓人心生溫暖。
程德培
王繼軍表示,張楚身上有一種天生的“善”的氣質,“他的自我是從善開始的”。這種“善”使張楚的寫作與其他北方作家不同,從早期作品《曲別針》《分房》開始,他一直關注個人,“把人作為非常獨立的個人來處理”。
王繼軍
“那么徹底、認真、充滿同感地關心著每一個人的痛苦、性、追求,這才是真正的宏大敘事”。此外,注重個人使張楚的語言具有靈性,“善”的氣質使他在學習西方文學的過程中,可以擺脫八股寫作,寫出自己心目中的生活。
戀愛也是無望的生活
王蘇辛談到,《中年婦女戀愛史》收錄的小說都與戀愛密切相關,張楚所寫的愛情不僅發生在年輕人中,也發生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此,張楚回應:“我寫《中年婦女戀愛史》并非寫少女如何成為中年婦女的,而是無望的生活,戀愛是對無望的襯托。”
王蘇辛
在他看來,《直到宇宙盡頭》中的性描寫不是為了寫性而寫性,小說寫的是一個女人的憤怒和獨特的復仇方式。《水仙》描寫了少女與河神的戀愛,這是張楚對要強的母親少女時代的虛構。《聽他說》則是從另一角度對《水仙》進行解讀。對于感性的張楚而言,戀愛作為母題,是一顆自然發芽的種子,“書的大部分跟戀愛有關,但是我寫的時候沒有意識要寫不同年齡段的女性愛情故事。”
讀者提問
王繼軍認為,張楚的寫作情懷在于對性的態度和出發點不是男權至上或集體道德,而是愛。在他的小說中,一個人具體的痛苦和幸福至關重要,作者是作品中的所有人物,融入了整個作品。他的悲憫中沒有居高臨下,而是平等對待每個人物。
嘉賓為讀者簽名
思南讀書會NO.287
現場:王若虛
撰稿:韓天雪
改稿:陳 思
攝影:遲 惠
編輯:江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