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3日15:31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陸梅、龐余亮、趙麗宏
12月22日下午,作家龐余亮攜其散文集《半個父親在疼》作客思南讀書會,與作家趙麗宏和陸梅一起,聊聊書中字里行間流露的至真至純的親情。
“半個”父親
《半個父親在疼》深情地記錄了龐余亮對父母的回憶和個人的成長體悟。書名來自于生活中那個粗暴的、不可愛的父親形象。所謂“半個”,龐余亮解釋道:“我的父親癱瘓在床,從生理意義上是半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沒有做好做父親的準備,匆匆地做了父親。”趙麗宏表示,書中的父親形象是粗暴的、野蠻的、不可違抗的。也正因為此,書中展示的是一種不同于以往閱讀體驗的父愛。龐余亮的童年是在父親的打罵中度過的,經常受到來自父親的威脅。面對這樣一個父親,其他兄弟都在成家立業后選擇了逃避,而龐余亮選擇陪伴在父親的身旁。“孝”在他的身上表現的獨特又深沉。龐余亮也表示,并不是暴力導致了孝。困窘的生存條件讓父親選擇了暴力的教育習慣,而自己則偏向了“歷史的鐘擺”的另一端,成為了一個性情溫和的人。
龐余亮
陸梅評價龐余亮的文字是一種“對生命的喚醒”,讀者可以在閱讀中產生共情,尋找自己、發現自己。她說:“一個作家一生中可能會寫很多很多書,但是總有一本是以生命寫成的。它是一種進入血液和生命記憶的強烈表達,是作家的思想、是血液、是身體、也是心靈。”陸梅對于書中描寫父親的篇章深有觸動,認為當中有一種“宿命般的存在”。隨著年齡的增加,人們對于這些文字會更加敏感。
陸梅
用頭發來做養料的花
陸梅評價,“如果寫父親的文字是墓志銘的話,寫母親的文字在我看來就是詩篇。”趙麗宏也提到,書中對母親的描寫與父親截然不同,關于母親的細節溫暖而動人。母親盡管非常貧窮,生活很苦,但是她也愛美,她有很多愛好,打扮、梳頭發、種花等等。龐余亮在書中提到,母親種了一種用頭發來做肥料的花,她每天梳頭發,把脫下的頭發種花,這個花也可以用來化妝用。生活是艱難苦澀的,但是對母親的回憶卻是溫暖甜蜜的。書中父母親的關系并不和諧,父親是母親口中的“老東西”、“老不死”、“老神經”。龐余亮也毫不避諱地提及一位“狐貍精”——在父親形象更真實豐滿的同時,也愈加反襯出母親的溫和與忍耐。
趙麗宏
這樣嚴父慈母的組合似乎是很常見的,但是龐余亮卻寫出了不一樣的味道。趙麗宏說:“有人說龐余亮文字很樸實,也很有想象力。這是詩人的文字,里面有很多很奇怪的想象。這本書寫出了我們這代的一個兒子對父母的感情。”陸梅也表示,龐余亮的散文和小說中常流露出一種特殊的語感,那是一種詩人的表達。
悄無聲息地對峙
大多數父子相處都會經歷一個從對抗到和解的過程,對抗時總是劍拔弩張,而和解往往悄無聲息。龐余亮提到自己曾在父親的挑釁下跳進冬日的湖面、喝下誤以為是農藥的明礬水,父親以暴力的手段來壓制龐余亮年少時的頑劣性格。再長大一些,龐余亮與父親也沒有走進過彼此的心里。以文學為例,龐余亮認為自己不可能給文盲的父親解釋青春期的自己寫下的那些詩句,于是只能說這些詩可以登報換錢。父親癱瘓后,也依然對龐余亮又哭又罵。
現場讀者
但這樣一位父親,縱使粗暴淺薄,卻全力支持龐余亮讀書學習。龐余亮回憶,父親送自己上大學時,曾留給自己兩條人生哲理——一是到了一個新地方要找到廁所在哪里,二是要勤曬布鞋。這樣為數不多的溫情片段甚至一度遺失在龐余亮的記憶里。趙麗宏談到:“人是非常復雜的,一個人的性格再暴躁、再孤僻,他他也會用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
父親去世七年后,龐余亮在一個公園里見到了一位偏癱的老人——與當年自己的父親一樣。他扶著老人在公園里走了一圈,回到家后,當晚他激動地寫了一篇回憶父親的萬字散文。這看似偶然的契機卻翻開了回憶中最飽含深情的那一頁,往事中細膩的點滴都跳了出來。
讀者提問
嘉賓為讀者簽名
思南讀書會NO.278
現場:王若虛
撰稿:馬金戈
攝影:遲 惠
編輯:江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