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3日15:37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楊全強、毛尖、黃葒、袁筱一
12月8日下午,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黃葒攜作品《一種文學生活》來到思南讀書會第275期現場,與作家毛尖和翻譯家袁筱一共同聊聊文學與翻譯是如何介入日常生活的。上河卓遠文化總編輯楊全強擔任主持。
“雜草叢生”的寫作
書名“一種文學生活”貼切地展現出了作者黃葒的生活狀態,文學已經深深融入了她的生活。她談到,“生活與文學息息相關。在閱讀、翻譯、寫作中會觸及到我們曾經的記憶,文本會跟自身生活產生互文?!秉S葒將自己的寫作比作“雜草叢生”,雜草富有生命力,但也容易被忽視。她說:“真正的生命是默默生長的,蘊含在一些雜亂無章而瑣碎的事物中。我把自己瑣碎的閱讀、瑣碎的翻譯、瑣碎的寫作,雜亂地放在了這本書中。”袁筱一認為,黃葒踐行的“雜草式”寫作其實是一種不受束縛的寫作方式,不受拘束的寫作是與生活更貼近的寫作方式,同時也是當下稀缺的一種寫作狀態。
袁筱一
黃葒在書中提及了弗雷斯特、盧梭、普魯斯特等法國作家及其作品,在袁筱一看來,黃葒的寫法給讀者們提供了一個優質的法國文學閱讀指南。黃葒的寫作介于學術和日常之間,順著她的引導,能夠抓住20世紀法國文學的部分真相。袁筱一說,“她巧妙地把文學藝術與自己的生活聯通起來,在書中不僅能讀到法國文學,更能讀到黃葒本人?!?/p>
溫柔地接近法國文學
毛尖用“活在少女時代的婦女”來形容黃葒。她談到,“在她(黃葒)心里一直有少女般的、還未被生活完全磨滅的溫柔與甜蜜,少女時代被她保存得特別完好,所以她保留了人與人接觸之初的感受。”所以,毛尖表示,在這個粗糙的時代,跟隨黃葒的筆調走進法國文學,可能是一種最溫柔、最簡潔的方式,也是最輕快的方式。
毛尖
袁筱一認為黃葒并不完全是少女心的浪漫主義者。她的靈感能夠直擊作品本身,準確地表現出作者的所思所想來再現作者。“這種準確有時候不像我們想象中的少女心浪漫主義者那樣,她表現出來是那種情感留戀。”正如黃葒經常引用的普魯斯特的原話“請再準確一點”,準確也是黃葒所一直追求的。
楊全強
對于自己的“少女心”,黃葒認為自己之所以看似保持著少女心,并不是因為沒有看到世界的“鋒利”,而正是看到這些,才希望把它包裹起來。她說,“只有更愛這個世界,世界才會展現溫柔的一面?!?/p>
“最接近的作者”
在長期翻譯中,每一位譯者都會發現自己與某位特定作者的潛在契合。但是譯者也如善變的女人,在不同的年齡段,欣賞的作者也會發生改變。同樣作為翻譯家的袁筱一表示年輕時與杜拉斯十分投緣,可謂是“一見鐘情”。而作為杜拉斯的長期研究者,黃葒對杜拉斯則是翻譯過程中的“日久生情”。她談到,“我詳細閱讀杜拉斯的文本是在翻譯過程中,我一開始會用比較冷靜的目光注視杜拉斯,袁筱一可能是很感性地切入?!?/p>
黃葒
在談及“最接近的作者”時,黃葒表示自己更喜歡《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蘇佩里。“他擁抱生活,愿意做出各種嘗試。某種程度上他又能保持天真的一面,同時也有冷酷的一面?!狈g《小王子》是黃葒做過的“最童心未泯的事情”。她是這樣描述的:“而我這些年最童心未泯的事就是一字一句翻譯了這本小說,把原文和譯文讀了無數次,還把書中47幅畫都重新描摹了一遍。仿佛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到每一個詞語的話語的溫度、畫面和樂感?!痹诿饪磥?,黃葒具備一位作家的潛力,“她在講到小王子的時候,真的很溫柔,她把文學生活變成了自己的生活?!?/p>
現場讀者
文學翻譯并不是一條充滿鮮花和掌聲的路,投入的精力與產出的數量往往不成正比。黃葒用“春蠶吐絲”來形容譯者的工作,如她所說,“一點點地把別人的文學吃進去,再像蠶一樣吐出來。”
讀者提問
嘉賓為讀者簽名
思南讀書會NO.275
現場:王若虛
撰稿:關 玥
改稿:陳 思
攝影:遲 惠
編輯:江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