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26日14:48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周立民、龔靜
7月28日下午,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攜文藝隨筆集《躺著讀書》來到第256期思南讀書會,與作家龔靜一起談談現當代文學史上知名文化人的有趣生活、創作故事和逸聞。
“躺著讀書”的閑適與放松
周立民先從“躺著讀書”這個特別的書名說起,他覺得有時候我們會把讀書想得太嚴肅,而“躺著讀書”正是他所強調的讀書精神狀態。讀書畢竟和考試、作業不一樣,讀書更是個人的自由選擇,有著自己的個性。他直言自己在讀長篇文章時就會躺著讀,一邊閱讀一邊記些讀書筆記,如此一來精神狀態便十分放松,有效緩解了現實生活中的緊張與壓力。正如他所說:“在放松的情況下呈現出自由的狀態,這樣的讀書更強調個人的自由選擇和興趣所在。”
周立民
龔靜也贊同這個說法,她覺得讀書與自己有關,獲得的是一種心靈的滋潤,而且這種獲得是持久的。比如她看《躺著讀書》就時常會笑出來,書中展現了大量現代文學家的生活細節,將這些高瞻遠矚的偉大人物還原為一個個普通而鮮活的存在,拉近了歷史人物與日常生活的距離。她也同時指出“《躺著讀書》好像是一個閑散的姿態,但是它內容是精深的”。
在趣味性之外,龔靜也讀出了書中所蘊含的學理性。盡管最終呈現出的文章篇幅不長,但需要看大量的資料,這些資料往往還散落在不同的文章中,看似輕松描寫簡短的文人逸事,背后都凝結著周立民研讀大量文獻資料的心血。而將這些材料搜集起來,將這個主題延展下去,《躺著看書》這本書也可以一直寫下去。
龔靜
生機勃勃的創作根植于鮮活的人性
之所以選擇聚焦這些現代文學家的逸事,周立民有其獨到的考量,“每個時代都有最好的人,這些人離我們并不遙遠,他們完全可以跟我們一起生活,并且從日常瑣事中更能展現人性的幽微”。了解之后“我覺得我比當年更能理解文本內外的東西,甚至文本的一些暗示,沒有說出來但是又在說的東西理解了。”在龔靜看來,周立民筆下的文人不僅是聚焦創作本身,更是全方位人性的考察。
周立民認為,當一個學者在面對日常生活的時候,既要溝通生活本身,更要借助歷史與哲學來拓寬自己認識的視野。兩方面相結合思維才能具有立體感。“世界物質材料基本相同,如果有差距的話,恐怕就在于精神空間上的差距。”
現場讀者
讀過的書都會成為生命的底色
龔靜回想年輕時廢寢忘食般的大量閱讀給了自己很大的幫助,現在她更多地選擇讀一些自己有生命感悟的書。“特別喜歡的書就深入地去讀,而有些書是泛泛讀,翻一翻僅作了解。”龔靜鼓勵大家珍惜時光,在有限的歲月中盡可能地多讀書吸取知識。正如她所感悟的那樣,“讀書獲得的東西是持久的,年輕的時候多啃一些硬骨頭,讀過的書都會在無形中成為我們生命的底色。”
她還認為,對于自己喜歡讀的書大可不要完全聽從書評人加的那些導引、評鑒,而是根據自己的生命需要去閱讀。而閱讀書中的人物時也要顧及他們精神上的豐富性,把它作為一個全面的人來打量。
讀者提問
周立民則發現“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讓我最得意的讀書不是因為我讀了兩三千本書,而是恰恰因為一本書我讀了五遍十遍。”所以他還有一個習慣,喜歡的書有好幾本,有三本五本很正常,最多有八本十本,同一本書有三個版本、五個版本也很正常。
對于讀書的趣味,周立民談到讀書并非總能像孩子吃糖一樣舒服。周立民也鼓勵大家要有“啃書本”的鉆研精神。“我們要找那種讓人越讀越舒服的書讀,但是有時候也要讀一點有難度的書”。
嘉賓為讀者簽名
思南讀書會NO.256
現場:郭 瀏
撰稿:關 玥
攝影:隋 文
編輯:黃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