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27日15:29 來源:中國作家網 作者:李菁 點擊: 次
滕肖瀾曾在創作談中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上海人的日子,航拍是不屑于拍攝的,是略過。只有身在其中,才會體會到上海人的不易與艱苦。”她的最新長篇小說《城中之城》作為2015年中國作協的定點深入生活項目申報選題,聚焦上海陸家嘴的金融業, 通過對兩代金融人的人生價值追尋與情感糾葛從容而細膩的書寫,描摹出這個行業鮮為人知的兇險、復雜,探討人性的掙扎與救贖。
12月21日,在中國作協深扎主題實踐活動辦公室、上海作協、《收獲》雜社聯合主辦的滕肖瀾長篇小說《城中之城》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對這部小說的特殊性、突破性進行深入探討。
“寫金融題材的行業小說是件極具挑戰性的事”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閻晶明在講話中談到,作為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項目的申報選題,《城中之城》題材的特殊性、時代感受到評審專家的普遍認可,作者滕肖瀾熟悉上海生活、又具備很強的創作實力,讓我們充滿期待。作品完成后,果然受到讀者的歡迎,也充分說明作家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作實踐中,確實能挖掘有價值的素材。閻晶明認為,滕肖瀾深入的是上海的“城中之城”,是最具都市色彩的部分,這本身是極具挑戰的創作。當下,很多小說的寫作技巧大多達到了相當的水平,但是真實的展現某一領域的專業工作和生活的作品還很欠缺。《城中之城》聚焦金融業這個一般作家很難觸碰的題材,向讀者展現一個新的世界,也豐富了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項目的作品風格,值得鼓勵和進一步探討。
“金融這樣前沿的題材,以前由網絡作家寫,傳統文學界一直沒有得力的作品,所以這次《城中之城》的出版非常有意義。”在會上,評論家胡平尤其贊賞滕肖瀾敢于邁出熟悉的生活、觸碰前沿題材的勇氣。
上海作協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楊楊談到,中國改革開放40年歷程就是從鄉村走向城市,現代城市生活是我國歷史發展的重要方向。滕肖瀾的都市敘事已經明顯有別于之前的農民進城、農民工進城等題材,而是表現新時代下“萬花筒式”的城市風景,這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自然過程,是都市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本色的寫作。他相信,在未來,城市文學創作的隊伍將進一步壯大。
“雖然這部小說沒有硝煙,但是廝殺殘酷到都能聞到血腥氣,讀起來能夠感到一種躍動感,這種躍動是上海浦東的氣質和底色。”《收獲》編輯吳越認為,行業小說創作中如何將專業性融入其中又不顯得生硬和突兀具有一定難度。在這部小說中,專業性“像揉面一樣揉進作品中”,最終展現的是人性的復雜,“雖然那些高樓投下好多陰影,但人性依然是明亮的”。
用纖細的日常生活之筆書寫壯闊的時代生活
據滕肖瀾介紹,在創作之前,她曾定下一個目標:希望即便讓專業人士閱讀,也不會覺得里面有非常明顯的硬傷。為此,她在銀行蹲點了兩個月,走訪了前臺、信貸、風控、審計等不同的崗位,在充分了解他們的工作狀態后才開始著手寫人物小傳和大綱,她說,“我第一次在創作前寫下這么完整的人物設計和大綱,每個人物寫到了五六千字。”充分的準備讓滕肖瀾在一個專業性很強的題材中能夠游刃有余,真實展現“城中之城”的暗波涌動。
在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魯敏看來,滕肖瀾選擇描寫生活中平凡瑣碎的人、事非常具有挑戰性。家長里短的生活很難塑造好人物,稍有不慎就會流俗化、電視劇化。滕肖瀾善于將市井生活中的俗世哲學和街頭智慧進行升華和提煉,以“碎”構成了獨特的文學審美。
《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談到,《城中之城》的最大特點是現實感很強,每一個細節都從現實生活中挖掘,通過這部作品可以看到關于浦東、陸家嘴金融城的發展過程,實業感非常突出。
上海報業集團高級編輯王雪瑛對施戰軍的看法表示贊同。她認為,這部小說有著豐富的內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表面上書中人物的生活很光鮮,但是他們的內心充滿著掙扎與困頓,這也是現代人真實的生存處境。這些描寫最打動讀者,也最具有深度。
評論家李云雷認為,滕肖瀾善于描寫世俗中微妙的之處,從這部小說可以看到很多現代性跟中國傳統性之間的矛盾。他希望,滕肖瀾的小說不再局限于書寫某一領域的復雜性,而是從宏觀視野上對社會進行分析,創作出更多體現整體社會發展的作品。
上海作協黨組副書記、秘書長馬文運,評論家梁鴻鷹、王冰、王國平、劉秀娟、項靜、傅逸塵等參加研討。會議由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彭學明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