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20日12:26 來源:文匯報 作者:李思文 點擊: 次
臺風離境,崇明島上的孩子們跑出了家。一早買好書的他們,要去區圖書館等待作家。
今天,上海書展崇明分會場“名家海島行”最后一場活動,對島上喜愛文學的孩子有著特別的意義。這一次站在臺上的詩人、作家——趙麗宏、季振邦、楊繡麗、李天靖、鐵舞、宗月、季振華、金谷,都與崇明有著不解之緣。他們或出生于崇明,或在那里度過青壯年。他們在小島生活創作、從島上走出去,如今又帶著詩歌的力量“踏江”回家。
講座以“‘崇明籍’詩人作品分享”為主線,由上海大學教授、詩人張燁主持。詩人們的面前放著《<上海詩人>作品精選》,他們誦讀詩篇,分享關于崇明、關于詩歌的記憶。
《上海詩人》執行主編季振邦說,這本書里有上海詩人濃縮的十年,可以看到上海詩人十年氣息與風貌。“過去十年在中國新詩百年的歷史中劃出重要一筆,應當發出它的聲音、留給后人聽。”
安靜的崇明磨礪了文學青年的心。“那時我每天干農活,肩膀被挑糞的擔子劈開,襯衫也脫不下來。但只要想到回到草屋,還有日記和文學,就感覺活得下來。”趙麗宏回憶20多歲插隊崇明的日子,腦海中是那些淳樸的鄉親、相依為命的書籍。他在崇明度過人生最灰暗的日子,也在崇明燃起文學與生命的“火光”。
崇明是詩人們揮之不去的故土。李天靖在上世紀60年代抵達崇明,32年小島生活中他燒窯、種地、教書、造房子;鐵舞在兒時居住的八一路上,遇見了他至今難忘的繼娘;季振邦自稱“崇明土著”;楊繡麗把兒時父親為自己在鄉下造房子、蓋煙囪的回憶寫進了詩……
過往經歷化為詩篇,鄉情成為屢屢下筆的母題。不斷變化的崇明,也吸引著更多更遠的“詩心”。
自2014年上海書展首次在崇明設立分會場,“名家海島行”活動已舉辦五年,崇明愈發成為上海這座城市的詩意象征。上海作家協會聯手上海市新聞出版局聯手,一批批著名作家如格非、劉醒龍、葉辛、孫颙、王小鷹等來到崇明。去年,75歲的塞爾維亞著名詩人德拉根·德拉格耶洛維奇“登陸”海島更引起不小轟動;8月18日,《何建明文集》作品分享會、兒童作品專場《我的童年我夢想》也讓報告廳“加座已滿”。
打開今年的崇明分會場節目單,各種本地讀者自發組織的活動連排8日:莎劇親子朗誦會《仲夏夜之夢》、國學小講堂、瀛洲故事分享會、暑期神話知識闖關大賽……“上海書展這五年與崇明的聯系更加緊密了,國內外著名作家、詩人與一批崇明本地作家、詩人來到海島,圖書館報告廳人滿為患”,崇明區圖書館館長王超說,“自2016年起,我們在崇明18個鄉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組織開展讀全民書周活動,根據各鄉鎮不同特點,拓展上海書展的影響力。”
今年是楊繡麗第5年擔任“名家海島行”作家聯絡組織工作,早在她中學時期,就給詩人金谷寫過信,也曾在去市區的輪渡上讀季振邦的《三葉草》,后來趙麗宏的提攜培養也讓她難忘。詩情在延續,長大后她也成為詩人。她說:“泰戈爾有句話,我所有的一切都是詩歌帶給我的,我想說,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故鄉的詩歌帶給我的。”
海島雨停,詩風未停。臺下孩子們抱起書,等著作家們的寄語。當書香在海島越沉越深,文學的夢想也在島上傳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