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4日16:57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張怡微、阿來、葉開
3月24日下午,茅盾文學獎得主阿來帶著他的新書《機村史詩》走進第232期思南讀書會現場,對談青年作家張怡微,由《收獲》雜志編輯葉開擔任本場活動的主持。三位嘉賓從阿來的新作《機村史詩》談起,分享他們關于文學創作和少數民族書寫的思考。
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
在葉開看來,出身藏族、用漢語寫作的阿來能夠巧妙調動不同民族的文化,使得自身的創作具有跨文化的特點。
阿來學習漢語起始于小學,隨著語言學習的深入,他漸漸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這個語言之中并沒有包含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并且也不知道這種生活經驗在新的語言中該如何表達。”直至閱讀到翻譯文學,始終伴隨阿來的這一困惑才逐漸解開。在譯作中,阿來格外關注不同民族的文化經驗轉換成漢語后會如何呈現。阿來認為,翻譯就是能把一種經驗很成功地轉移到另外一個語言當中來,并且這種體驗依然被鮮活地保存。
阿來
“語言問題解決好了,很多東西就迎刃而解了”。在自身寫作的過程中,語言問題也是阿來最為注重的。阿來提出,縱觀從先秦到白話文的漢語演變歷程,不斷地把不同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漢語言的體系中得以成就了漢語的豐富性,同時也是借助于大量地翻譯外來作品,完善了一整套漢語的現代性表達。阿來也補充道,盡管多民族國家會設立官方語言,但不同民族的人在使用這一通用語時并非是簡單的、單向的同化,同時也把自身文化中的表達和經驗帶進這個語言中,對語言的發展有所貢獻。
張怡微也談到,阿來的漢語書寫對以漢語作為母語的讀者也產生了很大影響。讀《機村史詩》能令人直接地感受到一個降落的世俗化過程,越讀到后面越能切身理解,因為書中那些“糟糕的人”好像就是我們本身,這個降落的過程可能正是《機村史詩》所要呈現的面貌。
張怡微
語言的“美”與“趣”
張怡微在對談中提到了《機村史詩》中開篇非常精彩的一幕:鄉村文明開始被外來的開墾者破壞,人們痛哭。可是痛哭并沒有用,之后馬上要修公路。修公路具有侵入性,但同時也可能會帶來便捷。這個破壞性的過程不只有人類的雙方參與,阿來讓大自然里面各種各樣的動物,猴子、熊等等都來看這個過程。
這整個過程讓她感受到了強大的勞動力量——開墾的、破壞的,里面包含著許多深刻的思想問題。生活在“糟糕的城市文明時代”之中,張怡微讀出了阿來對現代人生活的些許微詞。這引發了張怡微的思考:是不是只有史詩類宏大的東西才應該進入小說?
葉開
阿來認為,并非史詩性的題材才值得書寫,有趣的小東西也可以進入小說。他在寫作中尤為看重文學語言的“美”和“趣”,提出文學中也帶有一定的游戲性質。小說的深度不是思想,而是情感的深度,是體驗的深度。葉開談到,小說作品都有其獨特的展開方式。他很欣賞《機村史詩》中的語言表現力,“成熟的語言是激發你的,它不是讓你跪拜,而是說這部作品豐富的感受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會給我們靈感?!?p style='text-indent:2em'>
讀者提問
阿來在《機村史詩》中用文學創造出了一個世界,“機村”是否會成為一個可繼續拓展的空間呢?他談到,文學的能力是從基本經驗出發,而后構建一個能夠超越現實的世界。作家在寫作中最重要的是對語言有所追求,在對語言的建構中自然而然產生了詩意,然后對所呈現的對象有進一步的超越。
現場讀者
六卷故事組成了《機村史詩》,這一結構也被部分評論家稱為“花瓣式”。阿來表示,之所以構想出六卷不盡相同的故事,是因為隨著鄉村的變遷,不同的時代下大眾所關注的焦點也會隨之變動,他力圖寫出最能代表與時代同步的人和事。葉開認為,《機村史詩》中呈現的是開放的結構,不同于強行封閉的結構很難讓人進入,阿來呈現的世界是具有“活生生的氣息”。
嘉賓為讀者簽名
思南讀書會NO.232
現場:王若虛
撰稿:關 玥
改稿:王夢迪
攝影:遲 惠
編輯:黃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