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8日16:02 來源:普陀區作協 作者:研究室 點擊: 次
為了深入了解普陀歷史文化,積累創作素材,4月20日下午,普陀區作家協會部分會員在區作協主席楊揚,副主席、秘書長楊繡麗帶領下,參觀了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和上海造幣博物館,為不久以后即將面世的謳歌普陀新風貌一書積累豐富的創作素材
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位于普陀區延長西路,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利工程遺址,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也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遺址用工最之大、做工之精,為國內同類遺址所罕見,為了解古代水利工程建造技術流程提供了直接的依據。對研究吳淞江流域的歷史變遷、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是一個具有標志性的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
在解說人員的陪同下,會員們詳細了解了元代水閘建造的歷史背景、建造原理、水閘結構和功能以及水閘遺址的發現過程,展廳用十二組線描圖投影展現了建閘過程,形象描繪了元代先民們建造水閘時的景象,重現了七百年前宋代《營造法式》中興建水閘的重要工序,場館內輔以勞作的聲效,使復雜的建造流程栩栩如生,讓會員如身臨其境。與遺址同時發現的,還有一批精美文物,如釉陶瓶、八思巴文碗底、鐵錠榫等,均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當天,區作協會員還參觀了上海造幣博物館。上海造幣博物館坐落在蘇州河畔的上海造幣有限公司內。通過對近代造幣工藝廳、當代造幣廳等場館的參觀,會員們詳細了解了近代造幣工藝設備和流程,見證了百年來中國造幣事業的發展和時代的飛躍。不少會員表示,此次參觀看到了一些建國以后不同時期的代表性錢幣產品:如1984年新中國第一套普通紀念幣、貴金屬熊貓紀念幣以及“金鑲玉”北京奧運會獎牌等,這些產品讓他們大張眼界,此次采風收獲頗豐。
普陀區作協主席楊揚表示,要盡一切可能多創造機會,讓會員們更多地深入實地、深入現場,要讓他們帶著感情去創作,而不是固守書房,憑空想象。他表示,類似這樣的采風活動下半年還會不定期舉行。據了解,普陀作協會員們為之積累素材的展現普陀風貌的新書預計明年和廣大讀者見面。
另據報道,4月18日下午,普陀區作協一行十多人觀摩了ABACE亞洲公務機展。此次活動得到了普陀區作協理事、民航華東空管局黨委委員、機關黨委副書記詹東新的協助支持。
在一個半小時的參觀時間里,作協會員和部分參展方進行親切交談,進公務機艙真實觀摩體驗,并在部分機型的駕駛艙里、在飛行機長的協助下模擬駕駛,體驗了飛行駕駛的感覺。
下午五時,作協會員和在夕陽中和停機坪上一架架銀鷹作別。普陀區作協主席楊揚在百忙當中趕到現場慰問會員,勉勵會員多參加作協組織的各項活動,在采風中開拓眼界,提升境界,爭取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