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4日16:13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徐蕭 點擊: 次
4月21日下午,在第23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第六屆復旦大學讀書節暨拉開帷幕,同時復旦大學圖書館百年館慶也正式啟動。作為啟動儀式主講嘉賓,作家賈平凹分享了自己閱讀經驗以及對當下閱讀狀況提出了看法。
賈平凹表示,自己寫作的重要資源和背景一個是中國傳統經典,一個是家鄉那融合了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的獨特鄉土文化。盡管現在都在強調讀書,但在賈平凹看來,越是強調,實際上越是證明我們的閱讀水平和氛圍都還不夠。
先秦典籍塑造了中國人思維觀念,應該看這些
在賈平凹那一代作家群里,讓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持續而旺盛的創作力,而且文筆越來越深入、樸實和老辣,這一點只有王安憶能夠與之媲美。這種持續的創作力,不禁讓陳思和聯想到此前聽到過的一個關于賈平凹閱讀方法的傳言:我聽到過一個說法,賈平凹是倒過來讀書的。也就是按照斷代,一路從民國讀到先秦。
賈平凹表示,作為他寫作主題的資源和背景,中國傳統典籍和文化肯定是一個重要的部分。“但傳統也分幾個階段。在一般中國人的心目當中,傳統都是明清以下的。現在給人的印象,中國的傳統就是掛一個紅燈籠,打一個拳,鬧一個獅子,基本就是這些東西。”在賈平凹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好的東西,應該在這個國家最強盛時期(產生的),就是漢唐的東西比較好。
賈平凹最初開始創作的時候,首先接觸較多的是《紅樓夢》《三國演義》這樣的明清小說。“但如果往前看,我們會發現前面有更好的東西。雖然沒有《紅樓夢》這樣好的小說,但那些文章,讀起來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后來看了唐漢的東西,就再往前看先秦的東西。先秦的東西可以建立中國人的思維觀念,那些東西更重要,那些東西是中國人怎么過來的,觀念怎么形成的,思維怎么形成的,我覺得應該看那些東西。”
“我寫的是與生活有關的東西”
在賈平凹的小說里,鄉土生活是一個重要的主題,里面的人物也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但是這些人物說話往往帶有文言文的味道,這讓陳思和覺得不夠真實,是藝術加工。賈平凹回答說,我們那里的人就是這么說話的。
陜西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在那里誕生了十三代王朝,但因為戰爭、環境等因素,中國的政治中心逐漸東移、南移,陜西就慢慢衰落了。“衰落之后,古時候那些文學慢慢散落在民間,民間把那些古語使用,慢慢變成口語、地方語。這個些口語語音語調可能很鄉土,但記錄下來都是古語。”
“我到一個農家,婆婆對兒媳婦說,‘把娃攜過來’。大家聽語音,覺得這個話太土了。干部一般都說把孩子抱起來,而不是攜起來。后來看這個詞語是‘提攜’的‘攜’。還有我們陜西話常說的‘避’,是‘滾’的意思,好像在罵人,實際上就是‘回避’的‘避’字。大量都是這樣的詞語。陜西比較奇怪的地方就是把好多古語散落在民間。”
而賈平凹的老家商洛市丹鳳縣,先秦時是秦楚兩國拉鋸戰的地方,也就形成了此地獨特的文化積淀。“秦朝把這個國界線一下子拉到我們縣,楚國又把他們的國界線拉到秦朝的邊上,所以這個地區既有中原文化,還有楚文化里面神神鬼鬼的東西。”
在賈平凹看來,自己小說里面的那些很神神鬼鬼的東西,就是他小時候成長環境的直接反映。“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醫療水平特別低,我小時候生活在農村,基本不看病,都是用瓷片在眉心放血。我小時候母親經常跑到我房間后面,拿搟面杖驅鬼。日常生活就滲透了這些東西,它和別的地方不一樣。我就寫了這些,這些就是日常生活。”
而一旦要寫日常生活的時候,賈平凹也只能這么去寫,而且自然而然地就會寫上去。尤其他寫作的時代往往都是二十世紀上半葉,那就更是這樣。“我小時候受到的影響就是那種環境,這種痕跡很難去掉。我描寫的是與生活有關系的東西。”
讀書不是運動,要養成生命的習慣
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剛剛出版了長篇小說《山本》賈平凹不免要應對媒體的采訪,“上午還有電視臺采訪,因為每一年到讀書節,電視臺總愿意對讀書發表一點意見。”
“年年都在強調讀書,證明中國人年年沒有把讀書做好。采訪這些人,也把這些人采訪得無話可談了,就是說一些讀書的重要性。實際上怎么理解?讀書不是一個運動,不是一個活動,讀書要養成一個生命的習慣,就像每個人鍛煉身體一樣,一旦成習慣,不鍛煉就難受,讀書也是這樣。”
賈平凹認為,現在好多人讀書,都是讀職場方面的書,或者實用方面的書,這也可以,只是同時也要讀點文史方面的書。“讀書必須是每個人在亂讀、廣讀、泛讀的過程當中,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他用下館子吃飯打比方生活,“街上那么多飯館,你吃完以后,才知道哪一個適合你的口味,吃辣的還是吃甜的,最后由你判斷。”
在賈平凹看來,最好的書,不一定對每個人都是最好的書,而是讓你有興趣的書。“所以我經常講,一個作家寫書,是給一部分讀者寫的,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歡。有一些書確實是偉大的書,但是那一本書是一個鬼才,確實好,我得承認。大魚大肉我承認確實是好東西,但我吃素,我只能說那是好東西,我不能吃。讀書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