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2日13:16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徐明徽 點擊: 次
實體書店,是傳播文化的重要空間,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更是城市文化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盤點2017年,有20多家大體量實體書店亮相申城,在種種政策利好和閱讀市場驅動下,上海實體書店整體持續回暖,呈現出蓬勃之氣,實體書店已經成為了城市發展的重要文化標識和精神符號。
今年5月1日,百新書局·繽谷店開始試營業。融合閱讀、聚會、親子、飲品等元素,打造多功能的復合空間,百新書局希望成為人們的生活居心地。百新書局的前身為徐鶴齡先生于1912年在上海福州路創立的“百新書店”,2016年,上海百新書店由上海百新文化用品有限公司重新經營。
新中國建成后,百新書店更名為上海百新文化用品公司,開始專營文化用品,并被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2007年,建立了“百新文具館”這一連鎖品牌。2016年,百新書店更名為“百新書局”,重新開始圖書零售業務,并與百新文具館形成復合文化空間,傳承歷史文脈根基,并賦予自身新的時代意義與職責。
上海百新文化執行總經理張琴玲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百新書店自百年前建立之初就從事圖書零售、出版發行的工作,其中影響最盛的出版作品當屬張恨水先生的《啼笑因緣》,在新文化運動發展之時,這部通俗文學中的代表作以親近市民生活的姿態,發揮了文學的審美和娛樂功能。新生后的百新書局仍然延續貼近大眾生活的路線,主要面向年輕、文藝及時尚人群,精選文學、藝術、旅行、生活、親子等類型的圖書,并在書店內融入互動區域,打造集文學、美學、休閑為一體的生活空間,為人們的品質生活提案。”
由于有著經營文化用品的歷史,百新書局的文創產品相當豐富。“博爾赫斯將天堂比作圖書館,對他來說,‘圖書館’的概念等同于‘宇宙’,而‘人’即是‘圖書館員’。在這個廣袤如宇宙的圖書館里,除了書,還有各種非書形態的必要品。所以我們把書和文創產品結合在了一起,這樣讀者也能有更好的體驗感,”張琴玲介紹,目前百新書局已經開出了福州路旗艦店、尚悅彎店和繽谷店這三家分店。
2016年5月,當大隱書局在淮海中路的武康大樓內亮起第一盞燈時,沒有人會想到,這家300平米的小書店會在一年半的時間里扎根、生長,從1家店到6家店,從一棵樹延展為一片小森林。
2017年即將翻篇,而傳統意義上的春種從寒冬就開始了。大隱書局在楊浦區的創智天地店開業準備已經就緒,將于2018年1月初正式運營,此刻大隱書局并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正為第七家書店的誕生而忙碌。
大隱書局創始人劉軍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大隱書局已有武康大樓店、巴黎春天店、大隱精舍、思源書廊、明珠生活美學館這五家店,創智天地店馬上就要開了,第七家書店是臨港新城的大隱湖畔書局店,將于明年4月開業。”
大隱書局作為上海的新興本土書店,其深耕之道呈現了互聯網時代和文化大都市建設中實體書店發展的另一種路徑與可能。
讀書會、文藝演出、創意手作、多重文化體驗……每家大隱書局都有個各自的特色,在即將開門營業的創智天地店中,大隱書局還設置了錄音棚。“我們調研了周邊高校和業主,大家對于音樂、聲音制作方面的需求較高,所以開設了這樣一個音樂后期制作室和錄音棚,已經收到了不少訂單,”劉軍介紹。更為引人關注的是,大隱書局創智天地店,計劃每天營業至深夜兩點,“深夜書店”的概念一經披露就獲得了眾多讀者的支持。
窺一斑可見全豹,不僅百新書局和大隱書局勢頭向好,2017年有20多家中大體量實體書店以高顏值、高體驗感、高附加值的多元化形態全新亮相申城,贏得廣大讀者青睞。如新華書店“光的空間”店、上海三聯書店“山腳下的書店”、大眾書局、言幾又、西西弗、現代書店等等。其中,新華書店2017年新開和改造升級了4家門店;言幾又書店2017年新增6家門店,兩年內上海門店達到9家;西西弗書店兩年上海布局4家門店,2018年將再增4家;上海三聯書店兩年連續開出6家各具特色的書店;大眾書局在上海累計開出8家主題書店;大隱書局年內新開3家門店,預計2018年再增2家。
“書店+”模式成為特色發展的主基調,“融合”是新型書店的特質。繼書店+閱讀、咖啡、休閑、美學、網絡文化、親子教育、主題分享等領域的多元業態拓展之后,“書店+”的內涵和體現不斷被豐富和創新。
近兩年,“書店+美術館”的新華書店“光的空間”店,“書店+文創”的百新書局尚悅灣店,“書店+旅游”的山腳下的書店、“書店+酒店”的上海三聯與亞朵酒店合作書店、青浦的尚書房,“書店+藝術展覽”的衡山和集、“書店+生活空間”的簡屋、“書店+圖書館”的金山圖書館、“書店+新概念”的思南書局、“書店+IP推廣”的角里書房等等,一大批形態多樣、功能多元的書店應運而生,受到上海市民讀者的廣泛關注和喜愛,成為城市時尚文化的新坐標和新據點。
實體書店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近年來,實體書店扶持發展工作一直是全國文化建設領域的重點工作。上海在不斷深化產業發展政策、推動書店生態良性發展方面做了一些較為深入的探索和實踐,實體書店發展的外部政策和市場環境持續向好。
從2012年上海在全國各省市中率先出臺政策扶持實體書店,到國家全面推動扶持實體書店工作,對圖書發行企業免征增值稅;從國家11部委發布《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到上海15家市級單位聯合印發《關于上海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到剛剛頒布的“上海文創50條”,上海正步入“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業態多元、充滿活力的新型實體書店發展格局”的“快車道”,品牌實體書店的建設成為推動全民閱讀、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力量。
在全國幾乎所有知名品牌實體書店在上海落地開出數家門店的同時,上海也鼓勵本土實體書店“走出去”。一批各具特色、具有市場生存能力和競爭力的書店,有的已走向全國,在各地開出多家書店。如鐘書閣,繼落戶杭州、揚州后,2017年在成都、蘇州、無錫等多個城市開出分店,西安店將于2018年開出;上海三聯書店繼今年在寧波開設“筑蹊生活”書店后,正籌劃北京大悅城分店,2018年上半年開出。“開放”的產業政策和環境也鼓勵并支持了一批有熱情、有創意、有干勁的年輕人創業開辦中小微書店,為曾經變化緩慢的傳統發行行業帶進了新鮮活力。上海復旦經世書局、“好久不讀”書店、半層書店、貝圖設計書店、樂開書店、曦潮校園書店等規模較小但具有較強專業特色,受到讀者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