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4日11:18 來源:上海觀察 作者:施晨露 陳瑜 點擊: 次
“今年7月,我編劇的《生活啟示錄》被翻譯成蒙古文在蒙古國播出,打敗了同時期的韓劇。9月,我和胡歌等演員一起在蒙古舉辦新聞發布會,一個蒙古觀眾告訴我,他之前對中國的了解就是《白毛女》,沒想到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上海那么美,希望有一天能到上海來看一下。”昨天,上海文學界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座談會在作協大廳舉行,上海作協主席團成員、劇作家王麗萍回憶起在蒙古的一幕記憶猶新,“一部電視劇能傳播溫暖,讓不同膚色,不同國家的人了解當下的中國,對創作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鼓舞。所以,要堅持現實題材,堅持創作更多反映當下普通老百姓生活的作品。”
深入生活,創作更優質的作品
“對文字創作者來說,當下最重要的就是要拿出什么樣的作品表現新時代的新作為,創作不愧于這個時代的好作品,把美好生活的字樣反映在文學作品中。”王麗萍說。
上海作協副主席、作家孫颙說,分步走的戰略讓全體中國人更加充滿信心,“對作家來說,對祖國的未來有沒有信心十分重要,即便寫的是家長里短、老百姓的生活,如果對未來沒有信心,可能就發掘不了平凡生活中的亮色,就像王麗萍寫的電視劇,要寫出百姓生活的溫暖、亮色,創作者先要對生活充滿信心。”
“過上美好日子的民眾不斷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對于文化藝術產品也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期盼得到更多、更優質的文化產品和公共服務,”上海作協副主席汪瀾說,“要正視和引導大眾的文化需求,努力提供更多不愧于時代,符合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產品,滿足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不忘初心,回報新時代的饋贈
在文學工作者看來,人民大眾對于文化生活的新需求,不只在于產品,也包括平臺和載體、環境。“這些年作協做的文學工作就是明顯的反饋,包括上海寫作計劃、上海國際文學周也好,正在持續的思南讀書會、思南書局,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市民對于閱讀的熱情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這就要求文學工作者根據不同需求的讀者人群提供精確、真誠、熱心的服務。”上海作協創聯室副主任、青年評論家李偉長感慨。
“讀書會、圖書館、書店越來越多人光顧,越來越多的閱讀分享會、作品研討會、文化講座,越來越多民眾成為讀書人、閱讀愛好者,這一切都是時代給予文學的舞臺,也是文學回報給時代綻放的鮮花,”上海作協創聯室主任、作家薛舒說,“我確信小說家的自覺和擔當是我們奉獻給這個時代的赤誠之心,也是新時代對于我們的饋贈。”
青年作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滕肖瀾說,寫作者要牢牢把自己手中的筆與國家與時代與人民緊緊相連,呼吸著百姓的呼吸,感受著百姓的感受,去“抒寫多彩的中國、進步的中國、團結的中國”;作為上海作家,要盡力捕捉這座城市每一處閃光點,書寫我們美麗的家園。
接續傳統,傳承中華文化文脈
“習總書記的報告中,關于文化強調了三句話——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思南讀書會從創辦開始也有三句話——接續傳統,理解當下,想象未來。從文學、文化的意義上來說,十九大關于未來的規劃和具體的部署,實際上也是民心所向,反映了老百姓普遍的愿望。”上海作協黨組成員、作家孫甘露說,國運和文運相連,作家、藝術家要結合自身個性化的創作,反映時代、認識時代,同時更好地接續傳統,傳續中華文化的文脈。
“十九大報告中清晰揭示了新時代文化的來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于我們啟發很大”,《收獲》雜志主編程永新說,越來越多作家、批評家關注、投入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學習、寫作中。
上海網絡作協副會長、網文作家劉煒說:“對于網絡文學來說,在追求引人入勝之外,更要注重感染力。一種靈魂上的共鳴,一種感情上的沖擊,善良、勇敢、忠誠等正面情緒的感染。”
上海作協主席團、專業作家、簽約作家、網絡簽約作家和各委員會、各部門、各單位負責人等參加了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