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0日12:54 來源:文匯 作者: 許旸 點擊: 次
“很榮幸來到上海,中國是盛產詩歌的國度。詩歌是自我與他人對話的最直接載體,它是詩人靈魂的安居之處。”流光溢彩的黃浦江濱,10月7日晚的上海余德耀美術館,迎來2017年第二屆上海國際詩歌節開幕,幾十名中外詩人齊聚滬上。87歲敘利亞詩人、首屆“金玉蘭”詩歌大獎得主阿多尼斯的一番開場白,點燃了現場的熱度:“因為詩歌,世界變得很小,天涯海角的距離,也能近在咫尺。詩人們相聚在上海,是詩的召喚,是友誼的邀約。”
作家、詩人、上海國際詩歌節藝術委員會主席趙麗宏說,期待詩歌節撥動讀者的心弦,每一位詩人的詩作,都展示了與眾不同的天地——宇宙和人間的萬千氣象,心靈中隱藏萌動的無數秘密,都被詩人們用不同文字構筑成變幻無窮的奇妙詩句,將在上海的天空飛揚。
上海是詩歌重鎮
讀詩寫詩融入大眾精神生活
開幕現場,除了阿多尼斯,艾略特詩歌獎得主大衛·哈森、日本詩人高橋睦郎、斯洛文尼亞詩人阿萊士·施蒂格、世界數碼文學和電腦詩歌開創性詩人凱喆安、荷蘭詩歌節主席巴斯·夸克曼、愛爾蘭詩人帕特里克·考特,還有詩人吉狄馬加、舒婷、楊煉、鄭愁予、張燁、張如凌、田原、吳思敬、姜濤等,暢談詩歌未來。
“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年輕的文學樣式。上海是詩歌重鎮,第一屆上海國際詩歌節已經產生了重要影響,展示了上海與世界詩歌潮流和文學創作的精神銜接。1917年創刊于上海的《新青年》發表了中國第一批白話詩, 被視作中國新詩百年的發端。100年后的今天,我們向中國百年新詩致敬。詩歌一直在大眾精神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各語種間共通的文學護照。”中國作協副主席、詩人吉狄馬加,發言結束前俏皮打趣道:“我不能再啰嗦了,長話短說,詩人應珍惜自己的語言密度。”
在趙麗宏看來,新詩在中國百年的歷史,也是上海見證現代詩發展的歷史。百年來,無數詩人在這里生活、觀察、體驗,尋找到詩意,并把它們凝固成文字,成為中國新詩發展的縮影。今天的上海,依然擁有眾多詩歌創作和朗誦愛好者,校園詩社、企業詩社、社區詩社等基層社團蓬勃發展,詩歌正進一步走進日常生活,豐富著人們的心靈。而上海國際詩歌節,正在繼續見證著詩歌和這座城市水乳交融的淵源。
數次造訪上海的阿多尼斯,在中國擁有大量忠實讀者。他曾如是描述他眼中神秘的上海:“薄暮時分,黃浦江畔,水泥變成了一條絲帶,連接著瀝青與云彩,連接著東方的肚臍與西方的雙唇。”阿多尼斯迄今共創作了50多部作品,首個中譯版《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曾在2009年由譯林出版社推出,重印多次,今年4月列入“經典詩歌譯叢”精裝再版,幾年間累計售出10萬余冊。“孤獨是一座花園,但其中只有一棵樹”“冬是孤獨,夏是離別,春是兩者之間的橋梁,唯獨秋,滲透所有的季節”——不少阿多尼斯的“金句”被廣泛引用在書寫中,影響深遠。
日常經驗經過詩人的處理
發出詩的光澤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詩歌評論家吳思敬告訴記者,詩人應當是一個民族中關注天空的人。“我們這里說的對天空的關注,不單是迷醉于天空的美,而是指天空所能給我們的啟發與想像。對天空的關注,更是指把個人的存在與宇宙融合起來那樣一種人生境界的關注。”他舉例說,偉大的詩篇都是基于天地境界的,比如曹操《觀滄海》,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就是因為它們傳達了宇宙人生的空漠感,“那種對時間永恒和人生有限的深沉喟嘆,那種超然、曠達的人生態度,成為詩學的最高境界”。
但仰望天空還不夠,“天空體現了詩人對現實的超越,但這不等于詩人對現實的漠視與脫離。人生需要天空,更離不開大地。在平凡瑣屑的日常生活中發現詩意,更需要詩人有獨特的眼光,讓日常經驗經過詩人的處理發出詩的光澤,讓平庸的生活獲得一種氤氳的詩意。”吳思敬說。
從日常出發,但又不局囿日常,考驗著詩人的洞察。開幕現場,不少中外詩人都是老友,他們不定期切磋交流,吉狄馬加曾專門給阿多尼斯創作過一首詩歌,平凡的意象卻透著感染力:那水池里的水曾被媽媽用作澆灌花草嬌艷碩大的玫瑰,令每一位來訪者動容,從茶壺中倒出的阿拉伯咖啡和濃香的紅茶,不知讓多少異鄉人體會過款待他人的美德,雖然已經不能完全記住是重逢還是告別?但那親密的擁抱以及嘴里發出的咂咂聲響卻在回憶和淚眼里閃動著隱秘的事物……
恰如詩人大衛·哈森所說:詩歌分享了信念的跳躍,它不是數學,卻有著數學的韻律感。荷蘭詩人巴斯用詩意十足的語言說道:詩歌的意境遠高于每個單一的詞匯表達,它凝聚了所有詞匯的力量,生產出真正具有原創性的思想,優雅而狡黠,生機勃勃地穿越在夢想的灌木叢中。所到之處,那里便是一場色彩的盛宴,尖叫聲中跌落一條彩虹。
本屆上海國際詩歌節由上海市作家協會、徐匯區委宣傳部主辦。中外詩人將開展一系列活動,包括詩歌論壇、朗誦會、翻譯工作坊、“不夜上海·詩歌之光”頒獎儀式暨詩歌晚會等。10月8日,中外詩人交流會和《上海文學》詩歌節特刊首發式在上海作協舉辦,這是上海國際詩歌節的豐富讀本,也生動詮釋了“詩歌是我們的共通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