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專題 > 2017上海國際文學周
2017年08月18日23:29 來源:上海國際文學周 作者:文字 / 孟嘉杰 攝影 點擊: 次
8月17日15:30,《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編輯托比·利希蒂希、復旦大學外文系副教授丁駿做客上海展覽中心友誼會堂一樓,就“克萊夫·詹姆斯的文藝世界”展開對談。對談由文學編輯陳以侃主持。
對于中國讀者來說,克萊夫·詹姆斯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因為這位作家的書實際上尚未進入中文世界,他的第一套作品集在明年才能與讀者見面。托比·利希蒂希對克萊夫·詹姆斯贊譽有加。他認為克萊夫·詹姆斯不只是一個“個體”,他更像一群有智慧的人的集合。克萊夫·詹姆斯是一個小說家、詩人,同時又是英國最家喻戶曉的主持人。在上世紀80年代,他主持了許多了電視節目。許多民眾并不知道他是個重要的文化人物。托比·利希蒂希向讀者介紹,克萊夫·詹姆斯實際上是個澳大利亞人,但他已經成為了英國文化的一部分。
(圖左起: 丁雄飛 托比·利希蒂希 丁駿 陳以侃)
作為克萊夫·詹姆斯作品集的譯者,丁駿表示自己翻譯得很輕松——并非因為克萊夫的作品沒有難度,而是因為它們比較通俗有趣。這實際上是一本文化類的雜文集,集子內各篇文章按字母順序排列。整本集子主要針對20世紀的名人,不同于一個資料網站,克萊夫始終站在他自己的立場對人物進行評價,更多時候他實際上是借由某個人物談論某種現象。這種“人文主義”精神貫穿于整本文集中,使其更具整體感。克萊夫明白自己作品面對的讀者是普羅大眾,他本人也反感將文化變得艱澀難懂。
托比·利希蒂希也認為克萊夫文章中蘊含的趣味性讓人印象深刻。克萊夫非常注重文字的節奏。他希望用節奏傳遞意蘊。在他心中,詩和隨筆非常相似,兩種文體在行進上都少有限制。克萊夫的散文里始終會穿插著各種金句。他的比喻十分巧妙,展現了他運用意象的非凡能力。
主持人陳以侃介紹道,在英國有人因為克萊夫的主持人身份質疑他的詩歌創作。但克萊夫認為,他參與電視節目是為了讓人們了解自己的詩歌。他本人更在意自己的詩人身份,而“高雅”和“低俗”是他寫作中不斷對抗的主題。克萊夫反對艱澀的文字,同樣也反對愚弄讀者。文化的多樣性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呈現。
托比·利希蒂希提到克萊夫極具語言天賦,并同大家分享了克萊夫翻譯《神曲》的故事。克萊夫在2011年被醫生診斷只剩下6個月的生命。死亡的壓力促使他盡快完成這本鴻篇巨制。他的妻子是全球研究但丁最好的學者,但據托比所知,克萊夫的妻子并未參與翻譯工作。英國學者認為,克萊夫的翻譯讓但丁變得更具可讀性。
本場活動在讀者提問中結束。讀者通過提問對克萊夫·詹姆斯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托比·利希蒂希也從英國給讀者帶來了驚喜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