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0日11:01 來源:上海觀察 作者:李君娜 點擊: 次
著名作家、電影劇作家艾明之(1925~2017) 因病于6月29日晨8點45分在上海瑞金醫院安詳病逝,享年92歲。7月9日,艾明之的追思儀式舉行,人們在《小燕子》甜美的歌聲中送別艾明之,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對很多人來說,艾明之是個陌生的名字。不久前,在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93歲的電影藝術家王丹鳳獲“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而觀眾最熟悉的是她在《護士日記》中扮演的角色和演唱的《小燕子》。艾明之即是《護士日記》的編劇,曾任中國作協、中國影協理事,上海作協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第一、第二屆常務理事。
艾明之原名黃志堃,廣東番禺人,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電影和文學界的著名元老。他的創作涉獵文學、電影和話劇。1952年話劇《幸福》洛陽紙貴,掀起了全國各地劇團爭相演出的盛況。1952年他成為上海電影劇本創作所專業編劇,先后創作了《偉大的起點》《護士日記》等近20部電影劇本和《浮沉》《火種》等長篇小說。電影《護士日記》成為當時風靡一時的電影佳作。1963年創作的長篇小說《火種》開辟的中國工業題材小說的嶄新視角,獲得了茅盾等文學前輩的關注。2012年,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和《中國作家》雜志社在京舉行盛大活動,對一批優秀的老一輩電影文藝工作者進行了表彰,艾明之被授予終身成就獎。
《護士日記》是艾明之最有名的作品之一,由艾明之根據自己創作的長篇小說《浮沉》改編而成,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積極為祖國建設服務、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輕女護士形象。《護士日記》,一度讓不少新中國男士以“護士”為擇妻的第一選擇。《護士日記》中,“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的插曲被傳唱至今。
艾明之于抗戰時期開始文學創作,1949年7月以軍事助理員、代理副廠長身份參加上海第三鋼鐵廠接管工作,此后整整三年與工人、職員、知識分子、工程技術人員等同甘共苦,這對他后來的創作影響很大。1952年,他調上海電影劇本創作所任專業編劇,很快即創作出電影劇本《偉大的起點》并投入拍攝,成為解放后上影第一部反映工人生活的影片。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出臺后,舉國上下出現一片興旺發達斗志昂揚的生動局面,艾明之隨即趕赴迅速崛起的東北工業區,感受著蒸蒸日上的火熱現實生活,接觸到許多懷抱“志在四方”偉大理想奔赴工業建設第一線的青年人,其中就有不少來自上海的工人、職員、護士等,給他留下了強烈而深刻的印象。后來他曾回顧說:“我在火車站的候車室里,在招待所的食堂里,在工地的火堆旁,在會議室外的走廊上,聽到了他們許多生動的敘述。這些敘述本身往往就是一首壯麗的詩,一支動人的歌。他們為祖國獻身的光輝理想,他們對生活和生命的意義所作的單純而真摯的追求,他們的歡樂和痛苦,勝利和挫折,愛和憎,都深深感動了我,教育了我。”回到上海不久,艾明之就創作出了長篇小說《浮沉》,首刊于1957年第2期《收獲》雜志,立即受到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的歡迎和好評。
及至“文革”興起,《護士日記》影片連同《小燕子》插曲又重新遭殃,以“美化知識分子,宣揚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罪名再度被禁映禁唱。待到陰霾掃盡,隨著《護士日記》重見天日,王丹鳳才重展歌喉,歌聲依然娓娓動聽,艾明之曾感喟:“‘小燕子’都變成‘老燕子’了,丹鳳還在唱,大概這就叫‘一曲難忘永流傳’。”
就在今年大年初四舉行的秦怡95歲生日宴上,比秦怡小三歲的艾明之給秦怡獻上祝福:“你是中外電影史上的標桿,沒有誰在這個年齡還拍電影。”
而他自己又何嘗不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的標桿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