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4日16:53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王宏圖、王彪、曹元勇
《收獲》雜志副主編王彪的最新長篇小說《你里頭的光》用簡潔的文字、干凈的語言講述了沉重的故事,在上周六的第183期思南讀書會上,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宏圖,著名出版人、翻譯家曹元勇與作者一起探討這部小說中關于良善的表達、兩代人的仇怨與拯救的愛。
表達不被世間磨損的良善
王彪從九十年代開始創作小說,已出版四部長篇小說和多個中短篇小說,他曾做過一段時間的編劇,電視劇《旗袍》《胭脂》是其代表作,近期王彪重新回歸了小說創作,《你里頭的光》是其回歸小說創作后的第一部長篇。
談到這部小說的寫作出發點,王彪說,當今時代紛繁復雜、熱鬧繁華,作為六零后生人,許多過去的記憶已經漸行漸遠,但以往的經歷和經驗仍在生命里活著。他向讀者簡要介紹了書中的人物齊國耀的命運波折,由此感慨:“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中顯得非常渺小,我們被時代大潮所帶著走,沒有辦法主宰命運。”《你里頭的光》中表現了人性的幽暗面,包括嫉妒與報復,這些情感甚至延續到了下一代,影響到下一代之間的矛盾與糾葛。
王彪
王彪特別提到《你里頭的光》這一書名,所指的是人性里面包含的良善的光亮。由此也道出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當我們心中負面因素很大的時候,人性里面依然有不被世間磨損、不被仇恨泯滅的良善。”
閱讀這部作品后,嘉賓王宏圖與曹元勇有著同樣的感受:文字簡潔流暢卻讀來沉重。之所以有這樣的體會,王宏圖老師給出了答案,小說書寫了父輩年輕的故事,外部環境誘發了人性內部的負面因素,并在幾十年后不斷發酵。
曹元勇補充,這部小說之所以具有分量是因為它不同于一般的回憶苦難的小說,小說描寫了許多父輩人物內心的糾結與承受的苦痛,這種情感延續并影響到子輩生活。
曹元勇
超越于塵世拯救的愛
王彪坦言,在書寫過程中想要抓住人物隱秘的部分探討,盡管《你里頭的光》揭示了一些人性幽暗之處,但在小說中還是應該發掘人性本身的良善與美好。小說中的小女孩陳小安的設置正是作者所樹立的一抹具有希望、良善的亮光。這種人性的亮光在王彪看來很簡單,“人性中的亮光,不是說要成為一個圣人或道德特別高尚的人,而是說真話、不誹謗,當受欺壓的時候,不是為了仇恨而去報復,而是以一顆良善的心,來保持社會的公義。”
三位嘉賓對小說中的“愛”進行了探討,曹元勇認為,面對的苦難到了一定程度時,一些人內心的光會重新顯露。他提到,通過分析書中人物的情感狀態,來總結所謂“愛沒有懼怕”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種是自私的愛毫無懼怕,另一種是正能量的愛毫無懼怕,書中的陳小安是正面的代表。
王宏圖
《你里面的光》帶有濃郁的救贖情懷,王宏圖指出陳小安帶有圣女的形象,他講述了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巖洞故事,由此從精神層面分析陳小安是最可以體現作者救世情懷的人物,“正如柏拉圖所說,走到光里的人又返回洞穴,會受到懷疑、迫害,陳小安的父親氣到想要斷絕父女關系,而這正顯示出小安完美的精神品格。”
對小說中展現的“愛”,王彪進行了補充與梳理,他在小說中實際寫出了三種類型的愛,其一是齊國耀對阮菲的出于本性的愛,其二是高紅梅對齊國耀的極端人性中的愛,第三種則是陳小安這種單純而又帶有憐憫的愛。而什么才是真正的愛?愛的理解又是怎樣?王彪總結,“世界上的愛不是利益的算計,實際上愛是一種犧牲,愛是接納,愛是包容,愛是永遠不停止,愛是恒久忍耐。”愛與恨是作者在寫作中極力探討的問題,在作者的理解里,《你里頭的光》實際上就是愛,當有愛的時候,就沒有懼怕,愛會把恐懼去除。
現場讀者
思南讀書會NO.183
現場:王若虛
撰稿:李祝萍
攝影:杜湘濤
遲 惠
編輯:黃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