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6日14:12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蔡文菁、高宣揚、張祥龍、王慶節
今年是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的散文體巨著《存在與時間》出版九十周年紀念。該書一經出版,便在西方世界引發熱烈反響,中國學者和讀者也就此展開了很多討論。思南讀書會第180期活動現場,主持人蔡文菁,與高宣揚、張祥龍、王慶節等幾位教授,共同探討《存在與時間》中有關生命的意義、中西方文化的互補以及對當代問題的思考。
海德格爾的概念與日常生活
哲學書相對來說是比較艱澀難懂的。王慶節教授認為,海德格爾的書也是難讀的,因為他用了一些概念,促使大家對整個西方最基礎的傳統進行重新思考。這些概念,有些是西方哲學史上常用的概念,而有些是被賦予了哲學含義的日常用詞。“比如Computer,內地讀者馬上會說這是計算機,但港臺讀者把它叫做電腦。這兩個名詞的翻譯代表了對Computer本質的理解,一個把它看作是一種機器,另一個看作是人腦。對于Computer從機器到腦的理解,需要一個轉化過程。”
王慶節
另外一個核心概念,理解。通常所說的理解,是指主體如何認識客觀世界。而海德格爾講的理解是Understanding,首先要從Standing講起來、站起來,最終站出去。認識需要不斷突破界限,是一個站起來,又站出去的過程。“海德格爾所創造出的一系列概念有時是一種誤讀,在顛覆一個傳統的時候一定會造出一些新詞,用舊的概念來產生新意,這個時候就需要讀者展開腦筋急轉彎。急轉彎之后你就會覺得海德格爾沒有那么神秘和復雜,講的都是一些很基本的道理。”
活動主持劉佩英
回歸原初的生活世界
高宣揚教授強調,要回到海德格爾思想的原點。他動情地講述了海德格爾1927年發表《存在與時間》的時候,一再表示這些概念的運用和出現,是生活的原初給予的精神力量,并賦予他始終不斷地去探索建立這樣精神力量的感情。海德格爾很重視感情,這種感情推動他不斷回憶起故鄉中的父老、兄弟、同學以及過去所學到的知識,他在神學院讀書的時候,那些中世紀的著作給予他的啟發,使得他一再回想到這一切。以至于在海德格爾晚年出全集的時候,他表示,“不能按照出版年代排列,而要按照我的思路、我走過的道路、我經歷過的生活去排列,因為我對每一個歷程中的每一個點,都有所懷念,并從懷念中感受到一種精神力量,正是這種精神力量促使我不斷創作。”
高宣揚
高教授深情地表示,在從事工作的時候,他也深受海德格爾這一思想的啟發和誘導,使得自己不斷地去感激所獲取的一切。正是基于對這種強大精神力量的無限懷念,不斷延伸,才會使自己投入極大精力的思考,通過曲折過程,取得優秀的思想成果。由此可見,《存在與時間》蘊含著強大的、無限的精神力量,所以出版后即刻在全世界產生很大的影響。
這種影響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學術和理論層面的影響,另一個是社會層面的影響。它促使人們思考哲學和生命究竟是什么關系,哲學研究必須為未來生命的可能性、生命的存在和創造性提供哲學理論基礎。這本書的核心點也促使年輕的薩特開始研究“現象學”,用《存在與時間》的觀點和方法去建造一個具有法國特色主義的哲學,由此寫出了著名的哲學小說《嘔吐》。
對話主持蔡文菁
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哲學的互補
張祥龍教授認為海德格爾的“現象學”非常突出,使哲學思想延伸到全世界,實現了范式的轉換。范式就是我們去思考、去探討一個問題最基本的框架,通過它去理解世界,理解自我。范式的重要特點就是要追求確定性,在變化無常的世界中找到不變者,研究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意義所在。范式對西方人的震撼是極大的,暴露出西方文化中根本性的弱點。范式到了海德格爾時代被轉化過來了,用海德格爾語言找到一種方法能夠理解正在變化中的現象,而且某種很晦澀的現象也可以表達出來。
海德格爾的老師是胡塞爾,胡塞爾現象學到后期從根本上變得有些動態,因為他吸收了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思想,用不變的思維方式去理解變化的東西。按照傳統哲學,這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就像你想看清那個正在旋轉的陀螺,便想要抓住它以便看清它的運動,但這樣的觀察方法已經破壞了你要觀察的對象。
張祥龍
由此,張祥龍認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老子》《莊子》從各種角度說明原來的“道”,有真,有信。有真理有可信的東西,就是有天道,這是用西方哲學來理解中國哲學面對的方法論的挑戰,用一種新的語言、新的方式在西方哲學接近中國古人最頂尖的智慧,那種無法用概念直接表達的,包括思想上的領會。
所以,我們能以動態發聲的方式理解“存在”本身,而不只是作為對象的存在。我們通過海德格爾的方式去理解“道”,而不只是從“道”中流出來的存在者。海德格爾本身就對道家非常感興趣,這不是偶然的,也不僅僅是思想的獵奇。他讀到《老子》的德文譯本時確實得到了啟發,使得他的前期思想轉向后期思想。他理解的“道”,原本意思是開道,不是現成連接兩點之間的路。
現場讀者
“海德格爾的思想也幫助我理解了老莊,理解了儒家。比如講到家,從親子關系講起,西方哲學就沒有提到過。海德格爾把家比喻存在本身,整個哲學活動是回家,是返鄉的內在沖動和實踐。”這幫助張慶祥理解了儒家的一些思想。海德格爾把最堅硬的冰層打開,使得我們往前走,所以海德格爾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世界性的真理。
“用莊子的話來翻譯海德格爾,我覺得整個哲學一下子靈動起來。同樣地,通過海德格爾也能幫助我更好地去理解中國古代文化思想。”張慶祥這樣總結道。
讀者提問
最后,張慶祥總結道:“未來中國哲學要找到自己的生命本源,除了要返回自己的經典,借鑒西方也比較重要,要能夠適應瞬息萬變的局面。我們通過新的哲學,新的話語,讓現代人,國際人可以領會古代智慧的妙處,可以應對當代中國的重大問題,這就是未來發展的新的生命和生長點。”
嘉賓們短短兩個小時的對談,讓讀者受益匪淺,盡管大家表示海德格爾的觀點和文字表述比較隱晦,但通過嘉賓們的解讀,讓大家充分領略其智慧的魅力,在虛無的恐懼中回歸本真。
嘉賓們為讀者簽名
現場:王若虛
撰稿:岑 玥
攝影:遲 惠
杜湘濤
編輯:黃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