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16日15:09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張欣、止庵
5月6日下午,作家張欣和止庵做客第177期思南讀書會,對談張欣最新小說《狐步殺》的情節故事,并一同向讀者分享各自的創作理念和他們對現代都市情感的挖掘。
寫作的方式不止一種
在當代文學誕生后的一段時間內,許多作家的寫作都是以不寫故事為標志的,在意識流和黑色幽默等文學流派的沖擊下,講故事退化成較為低端的寫作方式。在張欣看來,推動歷史發展的就是政治和經濟而非小說,她認為小說即是日常讀物,能把故事情節寫得完整合理,便是合格的寫作。
因此,張欣保持誠實的態度,坦承自己無法將每次寫作都上升到思想和意義的高度,她所追求的,就是能在故事情節之外表達她的觀點,并使讀者能夠輕松地、順暢地讀完她的作品。
在其最新小說《狐步殺》中,張欣運用三個故事貫連整個長篇。兩個故事相互關聯,起于醫療糾紛,講述兇殺事件,另一個故事保持平行,展開人物在創業過程中和情感糾葛過程中發生的另一個兇殺案。
張欣
講故事的技巧,代表了作者在文字之前的品相。張欣不同于通俗的說書人,在《狐步殺》里,她拋棄了上帝視角,從情節的中途寫起,運用小說人物自身的視角構建自身形象,并巧妙地把三個故事連接起來,厘清兇殺案的始和終,拼湊出一幅完整的景象。如此寫故事,張欣說道:“就像一個拼圖一樣,當最后一個拼圖拼上去的時候,也許和你原來想的東西不是一回事,但我覺得它會達到另外一種效果。”
止庵提到,張欣的寫作,為了營造出一種和情節契合的節奏,愿意刪減大篇幅的文字。就像都市的現代性一樣,張欣在創作過程中,放棄長篇大論以協調文字和時代背景的關系,“我寫作是很不吝嗇我的材料的”,離開就是離開,死去便是死去,不需要為了創作更圓滑的片段或是出于寫作材料稀缺的考慮而對情節有所保留,時代在變化,小說的節奏也相應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
現場讀者
備受擠壓的都市生活
早期的張欣也曾被標簽化為“都市言情”的作者,對張欣而言,這也是她身上所背負的最沉重的十字架。張欣認為,愛情是文學創作中重要的材料,雖然她的創作不乏情感的內容,但她關心的是都市對人內心的擠壓。
都市生活,在張欣眼里,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觀念。“我覺得都市觀念會更理性,但是也更漠然,我們可以是對頭,但如果這個事有利益,我們就做,做完了我們就分,分完錢就散了,因為我不喜歡你。”都市不同于鄉村,它因其理性而顯得決絕,相應地,一直在書寫都市故事的張欣,也自然在文字中傳達都市人的理性,和講究利益背后個體內心遭受的擠壓。
止庵
止庵說道:“張欣是在挖掘人的情感世界,她很在意人在內心深處情感是怎么來,怎么去的。”張欣對都市生活有很強的感受力和把握力,情節雖是人為建構出來的,但張欣的編排故事時細微地還原了都市人的生活細節,而這也是考量小說能否站得住腳的重要因素。
小說《狐步殺》也是如此,小說中包含了兩個愛情故事,但作者并非在構造某個都市愛情的模式,它只是人的基本情感。透過這些情節,小說里突然發生的兇殺才得以解釋,也就是說,愛情也只是為主題服務的素材之一。
而在這一沉重的兇殺案件之下,張欣用較輕松的語言來多角度構造人物,小說中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嚴格的壞人,所謂的殺人犯也沒有明確的犯罪動機,也正因如此,張欣所關注的“都市對人內心的擠壓”這一話題才顯露出來。
嘉賓們為讀者簽名
問答精選
你喜歡照鏡子嗎?或者說喜歡給自己拍照嗎?看到自己的臉會想到什么?
張欣
離開個案比較難談,你說的這個我特別能理解。我覺得比較簡便,你還特別相信寫的時候可能還要不能收住,這就是純文學,你瘋了還在寫,他們怎么打斗,有的特別有畫面感。而我覺得那時候反而不能寫,比如我糾結到抓人了就不寫了。你不能順著自己的意,順著的時候會很舒服,你釋放了,寫作就是釋放,我覺得有了那種畫面感,你一直順著自己這個,我覺得就會變成一種好像剛才你說的,經常找這樣的場面,經常制造這樣的場面。所以你要去掉一些特別有感覺的部分,能剎住,反而在一些心理活動這些上面要加強,我覺得這個就是純文學和故事會的區別,一般的故事會不會有什么心理壓力。純文學是對抗的,故事會是順著的。
思南讀書會NO.177
現場:王若虛
撰稿:張作煒
攝影:隋 文
編輯:黃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