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8日09:56 來源:上海觀察 作者:張熠 點擊: 次
近期,中國網絡文學“出海”現象引發熱議。對于網文在海外的二次傳播,有學者提出,在全球流行文化輸出的競爭格局中,與美國好萊塢、日本動漫、韓國電視劇有一拼之力的,只有中國的網絡小說。處于起步階段的網文譯介被寄予厚望,作為流行文本的網絡文學,如何更好地“走出去”,網絡文學翻譯任重道遠。
網文“出海”是自下而上式發展的。近兩年,一批網絡文學粉絲自發組織翻譯、推廣中國網絡小說。身為網文翻譯先行者,目前國外最大的中國網文翻譯網站——武俠世界是網文“出海”的典型案例。
武俠世界的誕生
2014年12月,以翻譯玄幻小說與輕小說為主的武俠世界誕生。網站創始人是1986年出生的美籍華人賴靜平,在網站上,他翻譯時使用的網名是“RWX”,源自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的角色“任我行”的拼音縮寫。
3歲時,賴靜平隨父母移居美國,此后一直在美國生活。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上學時,他輔修了兩三年中文系的課,并在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國內高校游學。在此期間,賴靜平讀了不少金庸小說,成為金庸的“鐵粉”。
本著鍛煉中文的想法,賴靜平開始著手翻譯《天龍八部》,并將章節貼到SPCNET(一個獨立關注亞洲影視和小說的論壇)上。“不過,中國傳統武俠的讀者很少,金庸小說沒多少人喜歡,這肯定不是書的問題,也不是翻譯水平的問題,而是內容太中國化了,很難令西方讀者產生共鳴。”賴靜平說。
2014年5月,賴靜平開始在SPCNET論壇上翻譯網絡作家“我吃西紅柿”的小說《盤龍》。與傳統武俠小說遇冷的境遇不同,網絡小說《盤龍》一下子吸引了很多粉絲,讀者越聚越多。為了讓讀者有更好的閱讀體驗,同年12月,賴靜平創辦武俠世界網站,將翻譯完成的《盤龍》放到網站上。
當時,賴靜平正擔任美國駐越南的外交官,邊工作邊翻譯。2015年12月,有感于“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賴靜平辭職,告別7年的外交官生涯,專職“武俠世界”經營與網文翻譯。
根據Alexa的數據,目前,武俠世界網站全球排名1123位,月均PV達1345萬。讀者構成中,40%來自北美,25%來自東南亞,35%來自西歐。網站有30多個譯者團隊,譯者約40人,已翻譯完成《盤龍》《光之子》《星辰變》等7部網絡小說,《斗破蒼穹》《逆天邪神》《仙逆》《武動乾坤》等30余本網絡小說在連載中。
“出海”小說以玄幻為主
瀏覽武俠世界網站,很容易發現一大特點:網站所翻譯的網絡文學,全是玄幻、仙俠類小說。
對于以玄幻小說“開道”,賴靜平有自己的理解。“金庸小說里的輕功,中國讀者一看就明白,但美國讀者就難以理解,因為文化隔閡太深了。”賴靜平說,“玄幻小說的故事發生在異界,美國讀者接受起來反而比較容易。另外,小說里的魔法力、精靈等概念本身就有西方文化元素,通過作家的筆上了層中國文化的皮膚,讀者既熟悉,又有新鮮感。”在他看來,網文剛好找到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點,使國外讀者讀起來,既熟悉又陌生。比如《盤龍》是不少外國讀者接觸中國網絡小說的入門之作,書中人物姓名本身就是西化的英文名,男主叫林雷·巴魯克,女主叫迪莉婭,外國讀者接受起來自然就沒有障礙。
玄幻、仙俠小說給讀者帶來的閱讀快感可以用“爽”來形容,升級打怪、降妖除魔、數不盡的天材異寶……讀者在“升級流”的小說文本中,感受到睥睨天地般的快感。所謂“天下小白是一家”,外國讀者也難逃“爽文”套路。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曾撰文提出,從粉絲評論來看,外國讀者的“爽點”與中國讀者的“爽點”大體相近,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最生猛的力量在于其“一視同仁”地打通了海內外讀者的“快感通道”。
由于網文以玄幻、仙俠面貌“出海”,在潛移默化中建構了外國讀者對中國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想象。在武俠世界上,有專門板塊介紹道家學說的基本概念,例如什么是“道生一,一生二”或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讀者們甚至會在網站上互稱“道友”,令人忍俊不禁。
無先例可循的網文翻譯
網文在海外的二次傳播,要繼續走下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網絡文學的翻譯,沒有任何先例可循,翻譯者必須自己摸索出一條路。
“對我來說,網絡文學翻譯的難點在于有些詞、有些概念,如何恰到好處地用英文表達出來。比如‘舍得/不舍得’,常在網絡小說中出現,但英文沒有這個概念,所以很難翻譯出來。”賴靜平說。
除了準確度,翻譯的文字美感也需要重視。“最簡單的翻譯往往是最土的翻譯,比如仙俠文中的‘萬寶殿’,直接翻譯成‘Palace of Ten Thousand Treasures’,就很別扭,顯得傻乎乎的,我把它翻譯為‘Palace Opulentia’,后者來源于拉丁語。翻譯時,需要把中文小說中的意境,用英語保留下來。”賴靜平說。目前,武俠世界的翻譯者多由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華人構成,以確保翻譯質量。
另外,網絡文學通常長篇大論,三五百萬字是常態,其中不乏寫得“水”的內容。對讀者而言,閱讀時可以粗略瀏覽;但對翻譯者而言,必須逐字逐句把內容都翻譯過來,造成了時間、精力上的極大損耗。賴靜平舉例道:“修仙小說里,經常一個章節出現七八個怪獸,打完后,這些怪獸再也不出現了。翻譯者該投入多少時間,去想每個怪獸、修仙者的昵稱,這到底值得不值得,也是需要思考的一件事。”
比起浩如煙海的網絡文學,網文譯者的數量可謂滄海一粟,找到愿意翻譯且又了解文本的譯者也是一個問題。“譯者量永遠不夠,因為職業譯者不一定愿意去翻譯網文;如果不是網文的粉絲,很多形容魔法、招式的詞匯,譯者不一定懂。”賴靜平認為,網文翻譯若要長期發展,應盡量培育粉絲譯者,提高他們的翻譯水平以及用詞、寫作的能力。
受篇幅影響,網文翻譯耗時長,大多需要數年時間。挑選質量過關、有價值的小說文本顯得愈加重要。去年12月,武俠世界網站與起點中文網達成合作,雙方簽署十年翻譯和電子出版合作協議,其中有20本網絡小說在合約范圍內。“我們一直在找一些質量好點的書做翻譯,也一直在思考什么樣的書適合翻譯。只有質量上提高了,才能有可能打進美國市場。”賴靜平說。
最近,賴靜平正在翻譯“我吃西紅柿”的另一部仙俠小說《莽荒紀》,更新頻率頗高,平均每天2更,一周14更,每個章節一般是2500-3000個漢字。說起翻譯的動力,他笑言,“以前我翻譯金庸、古龍,也許那時候花了10小時翻譯,只有幾十個人關注,留言兩三條;翻譯網文,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看,每天有上百條留言。讀者的期待,一定程度上就是我們翻譯的動力。”